阅读器
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

复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

复次心清净行苾刍。略有五种等持相违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碍而住。是故说名厚重过失。云何五相。一者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二者好乐求诸善法。三于身财无所顾恋。四于生死及与涅槃见太过失最胜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谓怀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养或得而少。或弊或迟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颦戚愤憾。从此因缘。发恚寻思及害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胜三摩地不能得生。设彼已生还复退失。所言慢者。谓怀慢故。慢所制伏。为性于法不生恭敬。于诸师范尊重福田。不能时时身心卑屈敬问咨请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发三摩地义。从此因缘发起轻慢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言欲贪者。谓怀贪故。多诸爱染。于身财等深生顾恋。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乱。从此因缘生欲寻思眷属寻思。国土寻思族望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彼复不净能为对治。应知不净略有三相。谓粪秽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萨迦耶见者。谓由身见制伏因缘会遇世法。便为高欣下戚涂染。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亲爱恒流之所漂溺。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世法众相所生不正寻思之所烧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追求之时。种种扰乱散动所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由彼身见因缘。恒常执著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由是因缘为忧悲等之所逼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复即彼为欲除遣下地垢秽。勤修善时。于彼加行不生喜乐。于此所治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如为除遣下地垢秽。为遣上地所有垢秽当知亦尔。由此因故虽作是心。我当于彼生死涅槃观大过失观胜功德。便复颠倒。由此因缘先虽获得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谓怀不忍故。虽已获得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舍离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缘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设复已生还即退失。前三过失能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过失为谛现观三摩地障。后一过失为入根本三摩地障。

复有差别。谓有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弃舍近住弟子。非无烦恼诸阿罗汉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为八。谓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养亦复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毁犯行不正行。又于近住诸弟子众饶益损减。便有所须及与不须。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

复次嗢拖南曰。

数及所对治  支分广建立
远离苦散动  上支分差别

问如先所说四种静虑。何因缘故唯四静虑不增不减。答由能究竟超苦乐故。所以者何。从初静虑乃至第四。渐超苦乐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者欲贪。二欲恚害。三种寻思。三者忧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乱。云何第二静虑所治。亦有五种。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静虑所治。谓有四种。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于乐发悟。五定下劣性。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二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问内等净何法为自性。答念正知舍为自性。问第三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四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宣说。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是故当知一切静虑彼皆随转如其所应。

问何因缘故于四静虑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饶益故。住自性故。复有差别。谓思惟所缘故。受用所缘故。于缘不散故。复有差别。谓饶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有差别。谓为对治三杂染住所对治故。云何名为三杂染住所对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恼住。三愚痴住。复有差别。谓受欲者相似法故。诸受欲者略有三种正所作事。能显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财宝。二求财宝已能正受用。三于彼自在随意所为。如是修习诸静虑者亦有三种正所作事。当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应。复有差别。谓为对治自苦恼行。应知建立诸静虑支。如是略有三种对治。一对治缺减对治。二身心逼恼对治。三于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静对治。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欲显示诸欲自相故。及为显示诸欲过患相故。过患相者。由彼诸欲发起恶行。坠堕极下恶处所故。说名为恶。违善生故复名不善。复有差别。为欲显示烦恼杂染断故。及为显示先所积集业杂染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诸在家者受用事门诸欲断故。及为显示诸出家者由寻思门诸欲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欲寻思断故。及为显示恚害寻思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外道诸仙所得相故。及为显示离彼退已行咒诅故。

问何缘故知初静虑中苦根未断。答彼品粗重未远离故。若于是处苦根已断。便与第二静虑住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是处未断。

问若寻伺等于初静虑等中皆能摄益胜三摩地。又能摄受自地静虑皆令清净。何因缘故世尊于彼显示动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问何因缘故从欲界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胜上支分。答当知略有三因缘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证得胜利故。三所证得故。当知如是三种因缘。四静虑中五支所摄随其所应。

问初二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二静虑中三摩地圆满有差别故。问第二第三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三静虑饶益圆满有差别故。

问第三第四静虑有何差别。答第四静虑清净圆满有差别故。复有四种修三摩地。一者为得现法乐住故。二者为得胜智见故。三者为得分别慧故。四者为证诸漏永尽故。当知依四补特伽罗建立四种修三摩地。云何四种补特伽罗。谓苦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复有异生未得行迹已得有情所缘无量已离欲者。又乐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又乐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此中异生已得无量已离欲者。若已证得死生智通。当知是名智见清净。若乐迟通行迹转时虽已见谛。由软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缘复于欲界受想寻思。当住正念当起正知。

复次诸静虑离欲所显。当知离欲略有六种。一自性离欲。二损减离欲。三任持离欲。四升进离欲。五愚痴离欲。六对治离欲。自性离欲者。谓于自性不净非所受用事中诸厌背性。又于苦受诸厌背性。又若已离初静虑染。住于第二静虑等中。于寻伺等诸厌背性。是名自性离欲。损减离欲者。谓两两交会习淫欲法。除热恼已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损减离欲。任持离欲者。谓诸有受用美妙饮食。极饱满已于余饮食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任持离欲。升进离欲者。谓已获得胜上财宝或尊贵位。于余下劣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升进离欲。愚痴离欲者。谓于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于涅槃生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愚痴离欲。对治离欲者。谓由厌坏对治故。或由断对治故。或由持对治故。或由远分对治故。或由世间出世间道断诸烦恼。如是皆名对治离欲。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为住耶。答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者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

复次当知此中从离欲退略有十种。谓或依止不平等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遭极重病。如马胜言。我于此定不能入证。将无我定当退失耶。或复有一性多粗重。于三摩地先不串习。彼由如是多粗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缘境界胜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值遇胜妙境界现前。如外道仙乃至获得非想非非想处。遇触少年美妙形色可爱母邑。从离欲退。或有获得敬养故退。谓如有一从他获得利养恭敬即便退堕。如提婆达多。或有遭遇轻毁故退。谓如有一或遭他骂或嗔或责。从离欲退。如外道仙由愤恚故退三摩地现行咒诅。或慢故退。谓如有一恃所得定自举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诸胜定证差别中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复思惟。或有未串习故退。谓如有一安住始业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烦恼数起故退。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或有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生处退没下生。

复次此中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下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上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经一念顷速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下品善法。经一念顷速疾而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上品善法。经一刹那速疾而退。一刹那顷速能入定。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悕望后时方出。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说三摩呬多地决择。非三摩呬多决择我今当说。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或有未发趣故名不定地。谓受欲者。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虽修习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于内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沉没。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谓即散心相应诸法。或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加行究竟作意。或杂染故名不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爱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谓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谓从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谓从所得三摩地退。

复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为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或脓烂相。广说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为得作意。应勤修习。依止第三不定地故为得根本。应勤修习。依止第四现在前故最初应正安住其念。为无乱故。略摄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摄受。依止第五现在前故应当思惟净妙之相。又应善达沉没之相。依止第六现在前故于师教授能不忘失。应当安住猛利护念如理方便。应当无间殷重修习。依止第七现在前故。应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现在前故。于诸杂染应观过失。设生爱味所有杂染。寻即除遣不应恋著。依止第九现在前故。于三摩地应无间修。又应善巧通达其相。依止第十现在前故。应当猛利修谛善巧。依第十一现在前故。为令不退应不放逸。依第十二现在前故。即为彼事应修远离如理作意。应随顺前修习无间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说非三摩呬多地决择。

有心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谓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转义。当知如前意地已说。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义道理建立诸识俱有差别。

复次阿赖耶识无有烦恼而共相应。末那恒与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没无记任运而起。当知诸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别而转。又与末那相应俱有遍行任运四种烦恼。世间治道尚不能为损伏对治。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随所生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若诸有学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建立杂染清净差别。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决择分中无心地
如是已说有心地决择。无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问心不生因凡有几种。由几种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种。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为七。谓缘阙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阙故未得故。相违故断故。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缘阙故心不得生。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外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阙故心不得生。谓虽有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广说乃至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作意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粗相。于初静虑思惟静相。为欲证得初静虑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于初静虑未能证得。由未得故初静虑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思惟粗相。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思惟静相。如前广说。又如有一遍于一切萨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萨迦耶灭涅槃界思惟静相。为断一切萨迦耶故。为欲证得涅槃界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不能尽证一切涅槃。由未证故于诸结缚及与随眠随烦恼缠。永解脱心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违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触能随顺乐受诸触。受乐受时乐受相应心现在前。尔时苦受非苦乐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触能顺苦受不苦不乐受触。如前广说。尔时乐受非苦乐受乐受苦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贪缠所缠贪缠相应心现在前。尔时嗔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嗔缠所缠。广说乃至尔时贪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相违故心不得生。

云何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由善修习八圣支道故。证得无余贪欲嗔恚愚痴永尽。彼于尔时有贪有嗔有痴心等随一心法。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彼由已断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永断故心不得生。

云何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生无想天入无想定入灭尽定。于其中间经尔所时。由断灭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于尔时毕竟灭故心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灭尽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谓一切已生之心于现在生。刹那已后必成灭法。彼现在时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灭已亦已生故终不可生。如是名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应知由此七因缘故心不得生。与此相违七因缘故。随其所应诸心得生。谓缘不阙故。作意不阙故。已证得故。不相违故。未断灭故。未灭尽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持心内典经藏学修计划,读诵内学经典,大藏经,佛经,佛学,佛教文化。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

复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

复次心清净行苾刍。略有五种等持相违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碍而住。是故说名厚重过失。云何五相。一者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二者好乐求诸善法。三于身财无所顾恋。四于生死及与涅槃见太过失最胜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谓怀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养或得而少。或弊或迟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颦戚愤憾。从此因缘。发恚寻思及害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胜三摩地不能得生。设彼已生还复退失。所言慢者。谓怀慢故。慢所制伏。为性于法不生恭敬。于诸师范尊重福田。不能时时身心卑屈敬问咨请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发三摩地义。从此因缘发起轻慢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言欲贪者。谓怀贪故。多诸爱染。于身财等深生顾恋。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乱。从此因缘生欲寻思眷属寻思。国土寻思族望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彼复不净能为对治。应知不净略有三相。谓粪秽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萨迦耶见者。谓由身见制伏因缘会遇世法。便为高欣下戚涂染。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亲爱恒流之所漂溺。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世法众相所生不正寻思之所烧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追求之时。种种扰乱散动所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由彼身见因缘。恒常执著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由是因缘为忧悲等之所逼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复即彼为欲除遣下地垢秽。勤修善时。于彼加行不生喜乐。于此所治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如为除遣下地垢秽。为遣上地所有垢秽当知亦尔。由此因故虽作是心。我当于彼生死涅槃观大过失观胜功德。便复颠倒。由此因缘先虽获得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谓怀不忍故。虽已获得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舍离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缘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设复已生还即退失。前三过失能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过失为谛现观三摩地障。后一过失为入根本三摩地障。

复有差别。谓有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弃舍近住弟子。非无烦恼诸阿罗汉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为八。谓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养亦复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毁犯行不正行。又于近住诸弟子众饶益损减。便有所须及与不须。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

复次嗢拖南曰。

数及所对治  支分广建立
远离苦散动  上支分差别

问如先所说四种静虑。何因缘故唯四静虑不增不减。答由能究竟超苦乐故。所以者何。从初静虑乃至第四。渐超苦乐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者欲贪。二欲恚害。三种寻思。三者忧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乱。云何第二静虑所治。亦有五种。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静虑所治。谓有四种。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于乐发悟。五定下劣性。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二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问内等净何法为自性。答念正知舍为自性。问第三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四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宣说。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是故当知一切静虑彼皆随转如其所应。

问何因缘故于四静虑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饶益故。住自性故。复有差别。谓思惟所缘故。受用所缘故。于缘不散故。复有差别。谓饶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有差别。谓为对治三杂染住所对治故。云何名为三杂染住所对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恼住。三愚痴住。复有差别。谓受欲者相似法故。诸受欲者略有三种正所作事。能显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财宝。二求财宝已能正受用。三于彼自在随意所为。如是修习诸静虑者亦有三种正所作事。当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应。复有差别。谓为对治自苦恼行。应知建立诸静虑支。如是略有三种对治。一对治缺减对治。二身心逼恼对治。三于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静对治。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欲显示诸欲自相故。及为显示诸欲过患相故。过患相者。由彼诸欲发起恶行。坠堕极下恶处所故。说名为恶。违善生故复名不善。复有差别。为欲显示烦恼杂染断故。及为显示先所积集业杂染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诸在家者受用事门诸欲断故。及为显示诸出家者由寻思门诸欲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欲寻思断故。及为显示恚害寻思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外道诸仙所得相故。及为显示离彼退已行咒诅故。

问何缘故知初静虑中苦根未断。答彼品粗重未远离故。若于是处苦根已断。便与第二静虑住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是处未断。

问若寻伺等于初静虑等中皆能摄益胜三摩地。又能摄受自地静虑皆令清净。何因缘故世尊于彼显示动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问何因缘故从欲界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胜上支分。答当知略有三因缘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证得胜利故。三所证得故。当知如是三种因缘。四静虑中五支所摄随其所应。

问初二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二静虑中三摩地圆满有差别故。问第二第三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三静虑饶益圆满有差别故。

问第三第四静虑有何差别。答第四静虑清净圆满有差别故。复有四种修三摩地。一者为得现法乐住故。二者为得胜智见故。三者为得分别慧故。四者为证诸漏永尽故。当知依四补特伽罗建立四种修三摩地。云何四种补特伽罗。谓苦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复有异生未得行迹已得有情所缘无量已离欲者。又乐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又乐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此中异生已得无量已离欲者。若已证得死生智通。当知是名智见清净。若乐迟通行迹转时虽已见谛。由软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缘复于欲界受想寻思。当住正念当起正知。

复次诸静虑离欲所显。当知离欲略有六种。一自性离欲。二损减离欲。三任持离欲。四升进离欲。五愚痴离欲。六对治离欲。自性离欲者。谓于自性不净非所受用事中诸厌背性。又于苦受诸厌背性。又若已离初静虑染。住于第二静虑等中。于寻伺等诸厌背性。是名自性离欲。损减离欲者。谓两两交会习淫欲法。除热恼已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损减离欲。任持离欲者。谓诸有受用美妙饮食。极饱满已于余饮食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任持离欲。升进离欲者。谓已获得胜上财宝或尊贵位。于余下劣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升进离欲。愚痴离欲者。谓于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于涅槃生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愚痴离欲。对治离欲者。谓由厌坏对治故。或由断对治故。或由持对治故。或由远分对治故。或由世间出世间道断诸烦恼。如是皆名对治离欲。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为住耶。答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者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

复次当知此中从离欲退略有十种。谓或依止不平等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遭极重病。如马胜言。我于此定不能入证。将无我定当退失耶。或复有一性多粗重。于三摩地先不串习。彼由如是多粗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缘境界胜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值遇胜妙境界现前。如外道仙乃至获得非想非非想处。遇触少年美妙形色可爱母邑。从离欲退。或有获得敬养故退。谓如有一从他获得利养恭敬即便退堕。如提婆达多。或有遭遇轻毁故退。谓如有一或遭他骂或嗔或责。从离欲退。如外道仙由愤恚故退三摩地现行咒诅。或慢故退。谓如有一恃所得定自举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诸胜定证差别中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复思惟。或有未串习故退。谓如有一安住始业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烦恼数起故退。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或有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生处退没下生。

复次此中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下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上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经一念顷速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下品善法。经一念顷速疾而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上品善法。经一刹那速疾而退。一刹那顷速能入定。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悕望后时方出。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说三摩呬多地决择。非三摩呬多决择我今当说。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或有未发趣故名不定地。谓受欲者。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虽修习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于内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沉没。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谓即散心相应诸法。或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加行究竟作意。或杂染故名不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爱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谓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谓从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谓从所得三摩地退。

复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为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或脓烂相。广说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为得作意。应勤修习。依止第三不定地故为得根本。应勤修习。依止第四现在前故最初应正安住其念。为无乱故。略摄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摄受。依止第五现在前故应当思惟净妙之相。又应善达沉没之相。依止第六现在前故于师教授能不忘失。应当安住猛利护念如理方便。应当无间殷重修习。依止第七现在前故。应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现在前故。于诸杂染应观过失。设生爱味所有杂染。寻即除遣不应恋著。依止第九现在前故。于三摩地应无间修。又应善巧通达其相。依止第十现在前故。应当猛利修谛善巧。依第十一现在前故。为令不退应不放逸。依第十二现在前故。即为彼事应修远离如理作意。应随顺前修习无间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说非三摩呬多地决择。

有心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谓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转义。当知如前意地已说。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义道理建立诸识俱有差别。

复次阿赖耶识无有烦恼而共相应。末那恒与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没无记任运而起。当知诸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别而转。又与末那相应俱有遍行任运四种烦恼。世间治道尚不能为损伏对治。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随所生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若诸有学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建立杂染清净差别。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决择分中无心地
如是已说有心地决择。无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问心不生因凡有几种。由几种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种。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为七。谓缘阙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阙故未得故。相违故断故。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缘阙故心不得生。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外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阙故心不得生。谓虽有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广说乃至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作意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粗相。于初静虑思惟静相。为欲证得初静虑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于初静虑未能证得。由未得故初静虑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思惟粗相。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思惟静相。如前广说。又如有一遍于一切萨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萨迦耶灭涅槃界思惟静相。为断一切萨迦耶故。为欲证得涅槃界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不能尽证一切涅槃。由未证故于诸结缚及与随眠随烦恼缠。永解脱心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违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触能随顺乐受诸触。受乐受时乐受相应心现在前。尔时苦受非苦乐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触能顺苦受不苦不乐受触。如前广说。尔时乐受非苦乐受乐受苦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贪缠所缠贪缠相应心现在前。尔时嗔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嗔缠所缠。广说乃至尔时贪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相违故心不得生。

云何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由善修习八圣支道故。证得无余贪欲嗔恚愚痴永尽。彼于尔时有贪有嗔有痴心等随一心法。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彼由已断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永断故心不得生。

云何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生无想天入无想定入灭尽定。于其中间经尔所时。由断灭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于尔时毕竟灭故心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灭尽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谓一切已生之心于现在生。刹那已后必成灭法。彼现在时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灭已亦已生故终不可生。如是名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应知由此七因缘故心不得生。与此相违七因缘故。随其所应诸心得生。谓缘不阙故。作意不阙故。已证得故。不相违故。未断灭故。未灭尽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