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
体显现初 门差别后
问何等为处。答于彼彼事理无相违。问何等非处。答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处非处体。
问何故世尊显示处非处善巧耶。答为欲显示染污清净正方便智无失坏故。
问应以几门观察处非处耶。答四。由佛世尊但以四门宣说一切处非处故。何等为四。一成办门。二合会门。三证得门。四现行门。问何缘以此四门说处非处。答为欲示现遍一切种差别门故。云何一切种差别。谓依初成办门。彼所不摄余差别相。我当显示。当知此差别略说有三种。一诸根越所作故。二大种越所作故。三资生越所作故。诸根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眼能闻声嗅香尝味觉诸触等必无是处。能见诸色斯有是处。如眼根如是。所余色根一一相望。越用差别如应当知。大种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地能造作水火风用必无是处。能作地用斯有是处。如是所余大种展转相望。越用差别如应当知。资生越所作者。谓无处无位。从余类种余类芽生必无是处。唯自种类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构牛角等而出于乳。必无是处。构彼乳房斯有是处。无处无位。钻摇水瓶而出生酥必无是处。钻摇于酪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压沙出油必无是处。压苣蕂等斯有是处。无处无位。钻湿木等而出于火。必无是处。钻于干木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初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二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光明黑闇一时合会无有是处。若有一处无第二生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粗分水火一时合会无有是处。随有一种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二粗色聚同据一处无有是处。若一极微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同一种类二心心法俱时合会无有是处。一一而生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同一种类。若善不善。若善无记不善无记。若苦若乐俱时合会无有是处。随有一种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爱非爱果俱时合会无有是处。若随有一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二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三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石女生儿无有是处若非石女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生半择迦能生男女无有是处。若诸丈夫斯有是处。无处无位。盲眼见色聋耳闻声。鼻舌坏者嗅香尝味无有是处。诸根不坏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未具资粮于现法中证学无学究竟解脱。无有是处。已具资粮斯有是处。无处无位。未得圣道能证涅槃。及证声闻独觉菩提。若证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已得圣道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人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饮食以充节会。若诸天众食人饮食。色无色界食诸段食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不舍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舍所余身形而得余身无有是处。舍已方得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三处非处门差别之相。云何第四处非处门差别。谓无处无位。地舍自相成余界相无有是处。不舍自相斯有是处。如地如是余大种如应当知。无处无位。生长欲界不得天眼见诸天色无有是处。见人中色斯有是处。如是余根如应当知。无处无位。有贪爱者贪爱覆蔽。贪爱未断而于财利心离染著无有是处。如是嗔痴随应当知。无处无位。不断贪等一切烦恼随烦恼缠修四念住。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如修念住如是。所余菩提分法当知亦尔。无处无位。于如来所不舍诤见诤欲诤心。若不开许而能正面睹于如来无有是处。若舍若许斯有是处。无处无位。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有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复失念作非一切智者所作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无处无位。已入大地诸菩萨等于诸有情起故害心。或菩提心当有退转无有是处。与此相违斯有是处。如是等类应当观察第四处非处门差别之相。
复次略有四处四非处。依前所说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应正观察。若于如是所说道理不相违背。示现宣说。是名为处。若此相违示现宣说。是名非处。如是四处并前所说。合成八种处非处善巧。
问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何差别。答唯于因果生起道理正智显了。名缘起善巧。若于一切无颠倒理正智显了。名处非处善巧。所余处非处善巧决择文不复现。如是已说处非处善巧。
根善巧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
初义意建立 广分别为后
问何等是根义。答增上义是根义。问为显何义。答为显于彼彼事彼彼法最胜义。
云何建立二十二根。谓能取境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安立家族相续不断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为活性命事业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业果增上义故建立五根。世间清净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出世清净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复次受用显境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受用隐境增上义故建立二根。受用境界时分边际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境界发生杂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安立清净增上义故建立八根。复次显于内门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六根。显于外门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二根。受用内身增上义故建立一根。受用外境及与内身发生杂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对治杂染安立清净增上义故建立八根。复次依止端严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能令依止随自在转增上义故建立一根。依止安住增上义故建立一根。依止出生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依止损益增上义故建立五根。依止解脱增上义故建立八根。
复次显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六根。生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二根。令有情事若住若没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显诸有情受用境界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诸有情胜生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诸有情定胜方便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复次显有情事增上义故建立六根。显了有情增长增上义故建立二根。显了有情寿渐损减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显了有情兴盛衰损增上义故建立五根。显了有情功德过失增上义故建立八根。
复次依如是名建立六根。依如是种如是姓建立二根。依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建立五根。依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建立一根。当知此诸根依在家品施设建立。依如是信如是精进。乃至如是慧如是向如是果。建立八根。当知此诸根依出家品施设建立。复次依修行者防护根门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堪得出家证沙门果增上义故建立二根。积集善品增上义故建立一根。正知而行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证沙门果诸方便道增上义故建立五根。证沙门果增上义故建立三根。
中嗢拖南曰。
随境界转等 由显及内门
庄严二有情 假设防护等
问眼根作何等业。答于诸色境已见今见当见为业。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业如应当知。问男根女根作何等业。答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互相摄受显现为业。问命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堕在存活住持数中为业。问受所摄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领纳一切兴盛衰损为业。问信等诸根作何等业。答能生善趣及能圆满涅槃资粮为业。问最后三根作何等业。答能于现法趣证涅槃为业。问如是诸根几是实有几非实有。答十六实有。余非实有。
问几色所摄。答七。问几心所摄答一三少分。问几心法所摄。答十三少分。问几心不相应行所摄。答一。问几有为所摄。答一切是有为。无有根是无为。问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问命根何等根分。答此无所属。依先业所引时量决定而建立故唯说假有。
问几善。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问几不善。答六少分。问几无记。答八五少分。问几有异熟。答一十少分。问几无异熟。答十一十少分。问几有异熟助伴。答最后三能助有可爱异熟法令转明盛。能感决定人天异熟。问几是异熟。答一九少分。问几有种子异熟。答一切皆有。问几非异熟。答十二九少分。问几是异熟生。答亦一切种子所摄异熟所生故。
问几欲界系。答四十五少分。问几色界系。答十五少分。问几无色界系。答八少分。问几不系。答三九少分。
问未至地几可得。答十一。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地喜可动故。问喜于彼有何教为证。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遍悦。无有少分不充不满。如是名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根本位。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八。第二静虑地亦尔。问第三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七。问第四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六。问空无边处地几根可得。答十一。如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应知亦尔。问非想非非想处地几根可得。答八。问初静虑地所摄诸根当言有漏。当言无漏。答当言二种。如初静虑所摄诸根。乃至无所有处地所摄诸根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地所摄诸根。当言有漏。此约种类。若约相续当言二种。又由烦恼解脱故。令彼诸根成无漏性。如有漏无漏如是。应断不应断世间出世间。当知亦尔。
问若生欲界当言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生那落迦成就几根。答八。现行种子皆得成就。除三所余或成就或不成就。三约现行不成就。约种子或成就。谓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谓不般涅槃法。余三现行故不成就。种子故成就。如生那落迦趣于一向。苦傍生饿鬼当知亦尔。若苦乐杂受处。后三种亦现行成就。问若生人趣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如生人中生天亦尔。问诸缺根者成就几根。答除五容有余。问诸具根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诸半择迦。成就几根。答除五容有余。问女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一。问男成就几根。答亦容有二十一。问诸二形者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断善根者成就几根。答除八容有余。问不断善根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诸异生成就几根。答十九除后三。问诸见谛者成就几根。答容有一切。问有学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一。问无学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预流果向成就几根。答容有二十。问预流果成就几根。答亦容有二十。如预流果一来果向。一来果不还果向当知亦尔。问不还果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如不还果阿罗汉向亦尔。问阿罗汉果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九。问若生色界成就几根。答容有十八。问生无色界成就几根。答容有十一。
问若欲界没欲界生时。当言舍几根得几根。答且约色根容有而说。或舍缺诸根得缺诸根。或舍缺诸根得具诸根。或舍具诸根得具诸根。或舍具诸根得缺诸根。或舍劣诸根得劣诸根。或舍劣诸根得胜诸根。或舍胜诸根得劣诸根。或舍胜诸根得胜诸根。意根命根胜劣得舍当知亦尔。若诸受根胜劣得舍。随其所应亦尔。此约异熟果故有差别。若诸善根约等流果。舍前前劣得后后胜。非由生故舍胜得劣。后邪方便乃有斯义。最后三根于一切位与生相违。是故不说。问从欲界没色界生时。舍几根得几根。答容舍下地一切。容得上地一切。如欲界没色界生时。从欲界没无色生时。从色界没无色生时。当知亦尔。
最后三根由证沙门果方便而得不由没生。先修习力所任持故。后等流果转盛而生。又能为缘生异熟果令转明盛。
中嗢拖南曰。
业实有色等 善等异熟等
若界若诸地 及死生得舍
问几根由境界义名有义几非耶。答二十一名有义。一非。问几于非色助伴义转。答七色根。问几色非色为助伴耶。答余有义根。问五色根何义。答色等五各别境。问第六根何义。答一切法。问男女根何义。答因欲相应即触所摄。问五受根何义。答随顺苦乐忧喜舍处。即六根义。问信根何义。答应得应舍所有境界。问精进根何义。答即于二种若得若舍俱无所惮。问念根何义。答于闻思修忆持不忘。问定根何义。答奢摩他毗钵舍那。问慧根何义。答所知真实。问未知欲知根何义。答修谛现观者从善法欲已去。于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问已知根何义。答从预流果乃至金刚喻定。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问具知根何义。答从初无学道乃至无余涅槃界。即彼五根义当知是此义。
问几有色有色为义。答七。问几无色。有色无色为义。答除命根余一切。问几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色非无色为义。答即此命根是假法故。问几有见。有见为义。答一切非有见。一有色以有见为义。及余非有色一分问几有对。有对为义。答七有色及余无色无对一分。
问几有漏。有漏为义。答唯七。除最后二及苦忧根。余有漏无漏以有漏无漏为义。当知苦根。有漏无漏以有漏为义忧根。有漏以有漏无漏为义未知欲知根。若远沙门果世间行所摄是有漏。若近沙门果出世行所摄是无漏。
问几有为。有为为义。答一切是有为。八有为为义。余有为。无为为义。
问几有诤。有诤为义。答如说有漏。当知此亦尔。如说有诤。当知有爱味依耽嗜世间出世间等亦尔。
问几过去。过去为义。答除有色根及苦根。余有义一分。若有色根及苦根在过去。非过去为义。问几过去现在为义。答即如所说一分。当知即此在过去。以未来为义。又即此在现在以过去未来为义。问几现在。现在为义。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并前所说一分。又此一分在未来。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义。若诸色根在未来。非未来为义。苦根亦尔。
问几欲界系。欲界系为义。答四。二欲色界系。欲界系为义。三欲色界系。欲色界系为义。二欲色界系及不系。欲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为义。七欲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彼义亦尔。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二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
问几善。善为义。答八唯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善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一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五无记。无记为义。二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
问几学。学为义。如是等。答九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七非学非无学。即以此为义。一通三种。非学非无学为义。一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二学。以三种为义。一无学。以三种为义。
问几见所断。见所断为义。如是等。答十四一分见所断。一分修所断。十二一分修所断。一分非所断。谓即十四中六及余六余二非所断。此中有色诸根见修所断为义。无色诸根三种为义。谓见修所断非所断义。
问几根于义杂染舍所显。答除诸善根。以诸善根于义清净舍所显故。
问几根颠倒义。答除诸善根。所有六根义。问几根颠倒所依。答七色根。问几根颠倒自性。答六少分。问几根颠倒对治。答八物。
问几根观义过失。答或八或五或一。问若彼诸行亦有四德相应可得。云何唯观为过失耶。何者四德。一坚住德。谓如一蕴住经百年。若正将御或有过者。二势力德。谓能生乐及现清净。三转变德。谓牵引修治受用弃舍自在转故。四可乐德。谓依彼处生种种著故。是名诸行有四德相。答虽有世间于彼诸法取为功德。然彼一切皆诸过失之所随逐。问何等名为诸过失耶。答虽少时住非究竟故。爱变无常现可得故。死没无常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初功德。又能发生种种苦恼现可得故。种种不净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二德。又于老病死等不随所欲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三德。又诸粪虫及猪犬等亦极乐著粪秽不净现可得故。当观诸行离第四德。由彼诸行离诸功德。是故一切过失相应。故应观彼具诸过失。
问眼根谁所依处。答见色依处。问乃至意根谁所依处。答各取自境之所依处。问男女二根谁所依处。答习欲依处。问命根谁所依处。答乃至死有为前时有之所依处。问诸受根谁所依处。答于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爱若恚等之所依处。问信根谁所依处。答趣入善法之所依处。问精进根谁所依处。答已入善法恒常修习之所依处。问念根谁所依处。答正知而行之所依处。问定根谁所依处。答智见清净之所依处。问慧根谁所依处。答烦恼永断之所依处。问未知欲知根谁所依处。答证初第二第三沙门果之所依处。问已知根谁所依处。答乃至金刚喻定无学沙门果证之所依处。问具知根谁所依处。答无间烦恼永断作证现法乐住所依永灭之所依处。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此身有色粗滓所成。四大所造。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种种饮食之所长养。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断截。破坏散灭之法。答依七色根作如是说。当知此中略说欲界有色诸根。初句说彼共相。第二句说彼自相。次有三句说彼因相。所谓依因生因生已增长因。次有三句说彼转变相。谓寒所作热所作劳倦所作。后有四句说彼变坏相。谓初二句活位逼损所作。后二句死后所作。他故自然故变坏应知。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远行及浊行无身寝于窟耶。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无身。依止色故。名寝于窟。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由八处所男为女缚。谓舞歌笑睇美颜妙触只奉成礼。答依男女二根。于游戏时由四处缚。于受用时亦由四处。于游戏时。身证面门眼目舒悦。于受用时。妍容软滑恭事童分。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众生存活住持安隐。答依命根说。有诸气息故名众生。思虑相应故名存活。等余而住故名为住。增上而转故说名持。无有病恼故名安隐。
问依何根处说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摄。答依喜乐根说。望所余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显故。如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应当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于如来所净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间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无有如法能引脱者。答依信根说。此显其信于闻思修胜解坚固义。又此坚固随所信解方便显示。谓智生主净最胜之者尚不能动。何况凡流。又坚固义复有差别。谓其信深固。由世间善决定胜解为出世胜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净胜解所建立故。当知最初是标句。后二是释句。
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住有势有勤 有勇健坚猛
于诸善法中 常不舍善轭
答依精进根说。此精进根略显其相差别有五。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不下精进。无动精进。无喜足精进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念等念随念 别念不忘念
心明记无失 无忘无失法
答依念根说此差别义。如摄异门分应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令心住等住 安住与近住
调寂静寂止 一趣等持性
答依定根说此差别义。如声闻地应知。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
简择法 极简择 遍寻求 遍伺察
答依慧根说此差别义。亦如声闻地应知。所余善根信等摄故。其差别义无复可得。
问于几根处立身念住。答七。问于几根处立受念住。答五。问于几根处立心念住。答一。问于几根处立法念住。答最后八及命根。
问几根最胜苦谛依处。答九。问几根最胜集谛依处。答五。问几根灭谛依处。答一切。问几根道谛依处。答最后八。问依几根处善思所思。答九。问依几根处善说所说。答十。问依几根处善作所作。答十六。如是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如应当知问几根最胜惑业依处。答九。问依几根处起烦恼业。答五。问依几根处断烦恼业。答最后八。
问由几根故领纳一切世出世间所有吉祥。答除二。问由几根故领纳一切吉祥败坏。答十一。问几根能引所有吉祥。答最后八。复次如世尊言。诸受欲者略有五种作吉祥法。谓忍辱。柔和。观人而舍。行贤善行。及不放逸。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若别分别乃有十种。一已受怨害忍。二现前怨害忍。三虑恐怨害忍。四饶益怨憎忍。五损害亲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择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如是一切总说名为耐违害忍。云何柔和。谓性贤善。由身语意将护于他令无恼害。若他所有无罪喜乐未生令生。生已随护。有罪忧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脱。此中忍辱耐他违害。柔和于他不作违损。如是名为二种差别。当知观人二时差别。一摄受时。二处置时。于摄受时应以五相观察其人然后摄受。一由归诚。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迹。五由廉俭。于处置时亦以五相观察其人然后处置。一堪处事业置事业中。二堪处思业置思业中。三堪处和业置和业中。四堪处护身财业置护身财业中。五堪处法业置法业中。舍略有五。一田地舍。二财物舍。三随宜舍。四饮食舍。五最胜舍。此中舍相舍具名舍。贤善行者。为性于他无所违负。无所欺诳无所违负。复有五种。一无颠倒违负。二无委信违负。三无承事违负。四无契约违负。五无他方便违负。不放逸者。谓修习诸善法。防护不善心。因果相属故俱应为彼相。此复有五种应知。一求财不放逸。二守财不放逸。三护身不放逸。四护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如是一切总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罗力。二善朋友力。三无弊吝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当知吉祥亦有五种。一众所爱乐。二富贵自在。三怨敌退伏。四饶益所依。五往诸善趣。前四种力总能生起四种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问几根先烦恼业之所感得。答八。问几根名色为缘。答一。问几根触为缘。答五。问几根策励为缘。答八。问几根应防护。答八。问几根应调静。答一。问几根应寂止。答五。问几根自性调顺寂静寂止。复能调伏寂静寂止。答八。云何诸根舍。谓同分界地诸根灭余生起。云何诸根弃。谓不同分界地诸根灭余生起。云何诸根断。谓断彼系缚一切烦恼。云何诸根退。谓世间兴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坏。问声闻独觉菩萨诸根有何差别。答当知差别略有五种。一品类差别。二任持差别。三罥索差别。四正行差别。五证得差别。品类差别者。诸菩萨根其性上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软品中品。任持差别者。诸菩萨根一切明处善巧任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一分明处善巧任持。罥索差别者。诸菩萨根大悲所罥。声闻独觉根不如是。正行差别者。诸菩萨根自利利他正行现前。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自利现前。证得差别者。诸菩萨根证得无上大菩提果。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证得下中二菩提果。问若补特伽罗依未至定修谛现观。彼得果时起初静虑喜根现前。为不起耶。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若有利根众多善本之所资助。彼能现起。非余。问几根入初静虑。答八。后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如初静虑第二亦尔。第三亦八。然非即彼第四静虑及无色定。七根能入。后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问几根得预流果。答或一或八或二或九得一来果。忧根虽道所依非道摄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坚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当增其数。问几根得不还果。答或十一或二忧根道理如前应知。问几根得阿罗汉果。答或一或十。
如经言。于上解脱希求忧戚。云何希。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是处众圣能具足住。求云何。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我于是处当具足住。戚云何。谓于下劣不生喜足。忧云何。谓于无上心生思慕。此中预流一来于一切种皆圆满。故建立忧根。若不还果虽有初二余二无故。不立忧根。唯善法欲。
问颇有依止喜根能舍喜根忧根舍根耶。答有谓依出离喜根为依止故。舍依耽嗜三根。问颇有依止忧根舍忧根耶。答有。谓依出离为依止故。舍依耽嗜。问颇有依止舍根舍舍根耶。答有。谓依一性舍为依止故。舍依种种性舍。无所依舍为依止故。舍依一性舍。得预流果时未知欲知根。亦灭亦舍。非起而弃非断非退。得阿罗汉果时已知根道理。应知亦尔。
问几补特伽罗有练根耶。答一切有学及无学五退思护住堪达种性。非诸独觉亦非菩萨。性利根故。问若预流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证一来果耶。答证。问亦证不还果耶。答不证。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问若不还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进离欲耶。答进。问亦证阿罗汉果耶。答不证。由前因故。转根已后一切皆证。问何故转根。答于薄少升进不生喜足故。为植引发胜定力故。为植多闻力故。为植论议决择力故。为植观察甚深法忍力故。
问诸菩萨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答于胜解行地建立初根。于净增上意乐地等立第二根。于如来地立第三根。
问由几种满名学满耶。答由三种满。一根满。谓利根。二定满。谓八解脱定。三果满。谓不还果。若诸无学得有二满。一根满。谓不动法。二定满。如前应知。一切无学皆由果满说名为满。
问如说诸根不调不守不护不防亦不修习。此差别名有何义耶。答略说由四因缘。诸根名不调伏。谓简择力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若不应纵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纵逸。若应纵者便起加行纵彼诸根。护诸烦恼令不现起。断对治力为依止故。即于如前所说境界。为性无著为性烦恼不复现行。若无是四调诸根者。当知彼根名不调伏。由不守故不护故不防故不修故。若有是四调诸根者。当知与彼四种相违。名为调伏乃至修习。云何不调伏者能引众苦。谓能生六种苦故。一扰恼住所生苦。二他所摈黜苦。三他所讥毁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恶趣苦。六生等诸苦。若有诸根善调伏者。当知与此相违断六种苦引诸快乐。问十四种根三聚有情。为十四摄三。三摄十四耶。答三摄十四。非十四摄三。不摄何等。谓外处少分。三聚有情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问五根三受。为五摄三。三摄五耶。答更互相摄。
问五根三十七觉品法。为五摄三十七。三十七摄五耶。答三十七摄五。非五摄三十七。不摄何等。谓语业命喜安舍。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摄。
问五根三根。为五摄三。三摄五耶。答三摄五。非五摄三。不摄何等。谓意乐喜舍根问九遍知几根摄。答此九遍知断遍知摄故。非根所摄。何等为九。谓欲系苦集见所断断。是初遍知。色无色系苦集见所断断。第二遍知。欲系灭见所断断。第三遍知。色无色系灭见所断断。第四遍知。欲系道见所断断。第五遍知。色无色系道见所断断。第六遍知。下分结断。第七遍知。色爱尽第八遍知。无色爱尽第九遍知。当知遍知略由二缘而得建立。一通达谛断故。二永度界断故。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问诸相随好力无畏等不共佛法几根摄耶。答诸相随好。舌根及四根依处所摄。何等为四。谓身根。男根。眼根。舌根。诸佛十力。如来身中慧根所摄。及具知根四无所畏。五根所摄。及即此一。如无所畏不护亦尔。三种念住非根所摄。然六根所引无贪无嗔所摄。大悲亦彼所引无嗔无痴所摄。非根所摄。无忘失法如力应知。佛一切种妙智亦尔。永断习气非根所摄。然是六根所证烦恼永断所摄。问诸烦恼品所有粗重。阿罗汉等永断无余。复有何品粗重。阿罗汉等所未能断。由断此故说名如来永断习气。答异熟品粗重。阿罗汉等所未能断。唯有如来名究竟断。
问如经言。有四种食皆能长养诸根大种。云何四食。云何长养诸根大种。答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此四种长养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种。问云何段食。答诸所食啖。若能长养诸根大种。与此相违当知非食。如段食余食非食应知亦尔。
问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识食亦尔。答若诸段食能摄益识令其强盛。由此长养诸根大种亦令强盛。触能摄受若喜若乐若舍一分。由此复能摄益诸识。由摄益故复能长养诸根大种。意思为欲证得可爱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缘未来境摄益于识。由此长养诸根大种。如是三食摄益其识。由体增盛及缘现在未来生故。识复长养诸根大种故立四食。问云何识与意根为食。答由三资持所任持故。能与后后为增盛因。令彼得生。问何故眠梦梵行等至。皆能长养诸根大种而不立食。答有二种长养。一摄受别义长养。二令无损害长养。眠梦等法于后长养虽能长养。于前即非。是故不立。问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离于食彼终不能长养身故。问何等段食名粗。答若非天所食。问何等名细。答诸天所食。由彼食已即于身中便自消化非渐次故。问何等触意思识食名粗。答若在欲界。问何等名细。答若在色无色界。问何等名为已生有情。答若于现在已生增长。问何等名为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来诸有。问何等名住。答若无损害长养。问何等名安。答若摄受长养。问已生有情云何由食而得安住。答如前所说道理应知。问求有有情云何由食摄受。答由三门故二种杂染增长。谓业烦恼二种杂染依识而有。由三门杂染资长识故。诸求有者于无间生摄受余有。问段食何时建立为食。答于变坏时若受用时建立。触食由彼摄受方得增益。是故段食三处所摄。谓香味触建立为食。不立色处由彼要至味势熟等变坏之位方损益故。或有段物于受用时有所损害。于变坏时方能摄益。如苦辛等。或有段物于受用时暂为摄益。于变坏时乃为损害。如有甘美所不宜物。故变坏时方立为食。非受用时。问更有所余众多行法住因可得。谓生先业神通因缘合会离障。何故但说此四为食。答以多分故。易觉知故。于诸念住易趣入故。于日日分易资养故。唯此四种应显为食。那落迦中无有段食。定地诸天亦复如是。诸那落迦多由先业力所任持而得久住。虽有广大诸根大种损害因缘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诸微细风。随入身分以之为食。难可了知。是故不说。问诸根依身转。亦依境界耶。设依境界者亦依身转耶。答若根依境界必依身而转。或有依身转而不依境界。谓诸有色彼同分根。以诸大种为依止故。说彼依身。问若诸根有所依而转者。彼一切皆一依耶。答或有一依。谓诸有色彼同分根。或有二依。谓即有色同分诸根。或有三依。所谓意根及余无色心法诸根在有色界。若于无色即此诸根唯有二依。问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设苦相合者。一切是苦耶。答或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谓乐根喜根。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谓苦根忧根。或有是苦非苦乐相。谓舍根。或有非苦亦非苦相。谓后三根苦对治故。
问诸根是善。彼根引乐耶。设根引乐。彼根是善耶。答或根是善而不引乐谓忧苦俱而修梵行。彼诸善根于现法中。不能引乐。或根引乐而非是善。谓诸无记及不善根。于现法中能引无记及染污乐。或根是善亦能引乐。谓喜乐俱修诸梵行所有善根。于现法中能引其乐。或根非善亦不引乐。谓诸无记及不善根。于现法中能引诸苦。
中嗢柁南曰。
义依处证得 摄食由诸句
复次具足摄持一切行义。具足摄持一切行义。是故名蕴。又有别义。常能增长诸业烦恼。常能增长诸业烦恼。是故名蕴。又有别义。常有所为及速灭坏。当有所为及速灭坏。是故名蕴。发起诸法发起诸法。是故名界。是牵引义。能生能广诸心心法能生能广诸心心法。是故名处。由众缘故速坏集起。由众缘故速坏集起。故名缘起。等起理趣。等起理趣。是故名处。若非理趣说名非处。于见等事自在相应。于见等事自在相应。是故名根。
当知蕴等略由六因而得建立。谓身体建立。彼因建立。身者建立。彼转方便建立。即于彼转胜劣方便建立。即彼受用增上建立复略显示六种善巧。当知为遣六种邪执。何等为六。一依止邪执。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执。三能持依止我邪执。四彼死生转邪执。五彼净不净方便邪执。六彼爱非爱境界受用主宰邪执。
问观几胜利分别建立。简择诸法修习善巧。答略有十种。谓当遍知萨迦耶见分析一合之想。于有法现有谛故住故便不诽谤。自无疑惑善答他问。未信令信已信令增。亦令如来圣教久住。又当悟入缘起道理。能了释梵世主自性及士夫等非作者无实性。又令慧根增长广大。于善不善如实了知。广说乃至缘生差别。又于善不善法广说乃至缘生差别。当善住念。由有法随法行故。即以住念为依止为建立。当证善心一境之性。又即以此心一境性为依止为建立。令圣慧根当得生起。依圣慧根永断颠倒随证漏尽。由观如是诸胜利故。分别建立简择诸法。修习善巧。
已略决择五识身地意地。于二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