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卷第十一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著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  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  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  精进无懈退
智慧甚坚牢  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  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少语言。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三常系心取所缘相。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嗔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盖。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复次。

出家诸菩萨  所学三昧法
在家菩萨者  是法应当知

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二不求业果报。三当舍一切内外物。四归命三宝。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七断除淫欲。八毁呰五欲。九不嫉妒。十于妻子中不生爱著。十一心常愿出家。十二常受齐戒。十三心乐住寺庙。十四具足惭愧。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悭吝法。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二十知恩报恩。如是在家菩萨。住如是等功德者。则能学是三昧。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法者。所谓一于戒无毁疵。二持戒不杂污。三持戒不浊。四清净戒。五无损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圣所赞戒。十一持智所称戒。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仪行处。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净身口意业。十六净命。十七所有戒尽受持。十八信乐甚深法。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二十勤发精进。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坚固。二十三具足惭愧。二十四不贪利养。二十五无嫉妒。二十六住头陀功德。二十七住细行法中。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二十九远离聚语。三十知报恩。三十一知作恩报恩者。三十二于和上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给。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若得经卷若口诵处。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爱敬想。三十七常乐阿练若。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贪著檀越善知识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养。四十三于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无所渴爱。四十五守护正法。四十六不著衣钵。四十七不畜遗余。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银珍宝钱财。离诸不善悔。五十二心无缠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断嗔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断爱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间。五十八常怜愍一切众生。五十九常乐经行。六十除却睡眠。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应修习是三昧。复次。

余修三昧法  亦应如是学

能生是般舟三昧。余助法亦应修习。何等是。一缘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味。十散坏色相。十一得不净相。十二不贪五阴。十三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别定。二十一应勤多学。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憍慢。二十三于诸法无疑。二十四不违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坏僧。二十七常诣诸贤圣。二十八远离凡夫。二十九乐出世间论。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三十二除九嗔恼事。三十三断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进。三十五常观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觉。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三十九听法专心。四十坏五阴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四十四于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隐乐想。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乐出离。四十八不违佛教。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复次。

如是三昧报  菩萨应当知

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亦应知。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跋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讽诵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刹鸠盘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复次。

是三昧住处  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  皆当须论义

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如说。

得见诸佛已  勤心而供养
善根得增长  能疾化众生

供养名心意清净。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是故福德转更增长。如谷子在地雨润生长。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萨增长善根。

以初二摄法  摄取诸众生
后余二摄法  未尽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名为后二。是菩萨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尔时诸善根  回向于佛道
如彼成炼金  调熟则堪用

智慧火所炼故。于菩萨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则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萨应闻  地相得修果
为得诸地分  故勤行精进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是菩萨欲得十地行。应善闻相得修果。闻者从诸佛菩萨所闻。及胜己者。为得诸地分者。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进。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说。

菩萨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  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  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诤喜悦清净悲心无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为得。复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说。

若厚种善根  善行于诸行
善集诸资生  善供养诸佛
善知识所护  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众生  信解无上法
具此八法已  当自发愿言
我已得自度  当复度众生
为得十力故  入于必定聚
则生如来家  无有诸过咎
即转世间道  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  此地名欢喜

是故当知。为菩提故所得决定心。名为初地得修名。从初发心乃至成诸佛现前三昧。于其中间具说诸地功德。能生是诸功德。生已修集增长。名为初地。修果者。先已处处说得若干福德。不回向声闻辟支佛地。今当更说。菩萨得初地果。能得菩萨数百定等。初地分者。所有诸法合成初地。名为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缘。所有诸法能成初地。名为初地分。所谓。

信力转增上  成就大悲心
慈愍众生类  修善心无惓
喜乐于妙法  常近善知识
惭愧及恭敬  柔软和其心
乐观法无著  一心求多闻
不贪于利养  离奸欺谄诳
不污诸佛家  不毁戒欺佛
深乐萨婆若  不动如大山
常乐修习行  转上之妙法
乐出世间法  不乐世间法
即治欢喜地  难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诸法
菩萨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则为安住  菩萨初地中

问曰。菩萨何用闻是初地相等为。答曰。是菩萨初地相等法中。应善知方便。是故应闻。问曰。菩萨但应于此法中。善知方便。更于余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亦于余法善知方便。问曰。若尔者可略说。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违于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坏地
有诸地相果  有诸地中得
诸地清净分  从地至一地
住地转增益  无能令退者
从菩萨净地  至无量佛地
于此诸事中  应善知方便
请问诸善人  除破于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谓信戒闻舍精进念慧等。如是等及余诸法随顺初地者。是名助法。相违法者。不信破戒少闻悭贪懈怠乱念无慧等及余不随顺不能助初地者是。灭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碍不现。如劫尽时万物都灭。何者是所谓能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谓不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说。清净法者。用是法能净初地。所谓如先说。

初地中七法。

菩萨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  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  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净治初地。从一地至一地者。如从初地至二地从二地至三地。余亦如是。从初地至二地得不谄曲等十心故。从二地至三地得信乐等十心故。得如是等种种心种种法故。能从一地至一地。住地转增益者。如初地中檀波罗蜜多第二地中尸波罗蜜多又信等诸法转得势力。第三地中多闻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转得势力。余地中亦如是。无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无能转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者。若菩萨具足清净一切地已则得佛地。于此诸事中皆应善知方便。请问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为善人。正法者。略说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仪。七无贪无恚无痴。除舍于憍慢者。自谓我于胜人中胜。名为大慢。于与己等中胜而心自高。名为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为小慢。问曰。汝说于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为。答曰。

菩萨若善知  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终不转初地

相名助诸地等七法。得名相违法有八种。灭等八法不应行。若菩萨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终不退转。

问曰。菩萨善知是诸法。未得佛道终不退者。其喻云何。答曰。

如大力导师  善知好道相
此处与彼处  转道之所宜
资粮及行具  皆悉令备足
于彼险道中  令众得安隐
得至大城邑  能令众无患
由是大导师  善能知道故
善知诸地转  具足助道法
菩萨善知道  好恶此彼处
自度生死险  兼导多众生
令至安隐处  无为涅槃城
悉令于恶道  不遇众苦患
菩萨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好道相者。多有薪草水。无有寇贼师子狼虎及诸恶兽毒虫之属。不寒不热。无有恶山沟坑绝涧险隘深榛丛林隈障。亦无高下平直夷通少于岐道。宽博多容多人行处。行无厌惓多有华果可食之物。如是等事名为好道相。与此相违名为恶道相。此处名人众止宿食息之处。彼处名从是处至异处。若二宿中间亦名异处。转道名见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应行余者应舍。资粮名麨蜜抟等道路所食。大力名大势力多有财物善解治法。备足名多有饮食无所乏少。安名无有贼寇恐怖之事。隐名无有疾病苦痛衰患。大城名多容人众能令多人众得至大城。导师善解道相自无患难。亦令人众无有患难。善谙道故。无有寒热饥渴怨贼恶兽毒虫恶山恶水深坑坎等如是过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恶相故。以此喻欢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菩萨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无乏。草名如人乘马路多好草马力强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谛舍灭慧四胜处。助诸功德故名为草。何以故。若人贵于实事乐随谛语。当亲近实语者。见实有利乐随实事。深恶妄语远离妄语。见妄语过不欲乐闻。如是等因缘得谛胜处。舍等三处亦应如是知。如彼好道须诸象马牛驴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谛舍灭慧处。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薪名多闻思修慧能至大智慧业。如薪能令火然亦令猛盛。如是闻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长。如火能烧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成熟诸善根照四圣谛。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诸法。多水名多有诸流河渠随意取用充足大众。泉井及池所不能尔。

复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随水至大城。井泉陂池水则不能得尔。如经说。信为大河福德为岸。如河除热除渴除垢能生势力。善法中信亦如是。能灭三毒热。除三恶行垢。除三有渴。为涅槃故。于善法中得势力。如彼好道多有诸根药草则行者无乏。十地道亦如是。根名深心所爱。如有根故则生芽茎枝叶等及诸果实。深心爱道。生正忆念大愿等诸功德。药草名诸波罗蜜。如药草能灭诸毒诸波罗蜜药草灭贪恚痴毒诸烦恼病亦复如是。如彼好道不失韦婆陀。则行道安隐。韦陀秦言无对义。是符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则在所欲至无有障碍。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韦婆陀则在所过诸地所集善根则能随意助成。增长现在善根。彼又能教化声闻道辟支佛道欲界色界诸天道众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干乱。是名不失韦婆陀。如彼好道无有蚊虻毒虫之属。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忧愁啼哭之声。如彼好道无有贼难。十地道亦如是无有五盖诸恶贼众。如佛告比丘。聚落贼者。所谓五盖。如贼先夺人物后乃害命。五盖贼亦如是。先夺善根后断慧命。则堕放逸而死。如道中无师子虎狼诸恶兽等。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嗔恚斗诤。如师子等恶兽好恼害他嗔恚等为恼他故生亦复如是。如恶兽等啖肉饮血。嗔恨等食多闻慧肉饮修慧等血亦复如是。如彼好道无有寒热过恶。十地道亦如是不堕寒冰地狱故无有寒过恶。不堕热地狱故无有热过恶。如彼好道无深坑等诸难。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外道苦行等诸难。所谓灰身入冰拔发日三洗翘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举一臂常行忍辱。五热炙身卧刺蕀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岩。深炉中立牛屎烧身。直趣一方不避诸难。常著湿衣裳。水中卧等。身苦心苦不至正智。无如是等故名为无难。如道无邪径。十地道亦如是无身口意恶业故名为无邪径。如道无刺蕀者。十地道亦如是无诸业障刺蕀故名为无刺蕀。如刺刺脚则废行路。业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如道正直。十地道亦如是无一切谄曲欺诳故名为正直。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于异道。何以故。发大乘者少行声闻辟支佛道。是故少于异道。或有菩萨行二乘道者。当知未到菩萨地。未入正位。行于边行故。如彼好道无诸丛林妨碍。十住道亦如是无有五欲诸恶丛林。问曰。何故不言都无五欲丛林但言无恶林耶。答曰。发大乘者。福德因缘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无。但无恶耳。复次如深丛林。难入难过多诸难碍。菩萨五欲则不然。不如凡夫于五欲生诸过恶。如是故但说无丛林。如道宽博多容不相妨碍。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共发无上道心而不相妨碍。是百千万亿众生若一切众生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同行此道不相妨碍。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恒河沙等过去现在诸佛。行菩萨道时皆行此道。如彼好道行不疲厌。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诸乐。所谓多生人天中受果报。乐离欲故受欢喜乐禅定乐无喜乐现在乐。得是诸乐故无有疲厌。如道多有华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华果。根者三善根。华者七觉华是。如经说。七华者七觉意是。果者四沙门果是。无如是等违好道功德过故。名为离恶。如导师知道中是中应食是应宿彼处亦应宿。菩萨行十地亦如是知何处可宿何处可食。可宿名有诸现在佛处。可食名可得修习善法处。如食能利益诸根亦助寿命。诸善法亦如是。能益信等诸根助成慧命。异处宿名从彼佛所至余佛所。复次此佛国土彼佛国土中间亦名异处。善知道转者。如彼导师知道不安隐则转。菩萨亦如是。善知是道至声闻。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舍声闻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如彼好道多有饮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禅。如彼导师以多财物善能治法有大势力。菩萨亦如是有财物治法故有大势力。财者七财。所谓信戒惭愧舍闻慧。治法者。一切魔种种沙门婆罗门外道论师悉能摧伏。是为威势。如彼大城无有怨贼疫病暴死种种衰恼故。名为安隐。涅槃大城亦如是。无有诸魔外道诸流贪欲嗔恚放逸死忧悲苦恼啼哭故。名为安隐。如彼大城多有饮食故名为丰饶。涅槃城亦如是。多有诸深禅定解脱三昧故。名为丰饶。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为大城。涅槃城亦如是。多受众生故名为大。假令一切众生不受诸法故。皆入无余涅槃。而涅槃性无增无减。如彼导师能将多众安隐示好道故。名为导师。菩萨亦如是。善将众生示佛法示涅槃。从生死险道得至涅槃故。名为大导师。如彼导师善知道相故。身及余人皆无有恶。菩萨亦如是。自不行贪嗔恚等诸盖诸恶苦行老死深坑。亦不堕寒热地狱饿鬼故。名为自不得恶所随从者亦不得恶。是故偈中说善知道相故。自不得恶余不得恶。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卷第十一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卷第十一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著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  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  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  精进无懈退
智慧甚坚牢  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  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少语言。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三常系心取所缘相。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嗔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盖。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复次。

出家诸菩萨  所学三昧法
在家菩萨者  是法应当知

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二不求业果报。三当舍一切内外物。四归命三宝。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七断除淫欲。八毁呰五欲。九不嫉妒。十于妻子中不生爱著。十一心常愿出家。十二常受齐戒。十三心乐住寺庙。十四具足惭愧。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悭吝法。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二十知恩报恩。如是在家菩萨。住如是等功德者。则能学是三昧。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法者。所谓一于戒无毁疵。二持戒不杂污。三持戒不浊。四清净戒。五无损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圣所赞戒。十一持智所称戒。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仪行处。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净身口意业。十六净命。十七所有戒尽受持。十八信乐甚深法。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二十勤发精进。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坚固。二十三具足惭愧。二十四不贪利养。二十五无嫉妒。二十六住头陀功德。二十七住细行法中。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二十九远离聚语。三十知报恩。三十一知作恩报恩者。三十二于和上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给。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若得经卷若口诵处。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爱敬想。三十七常乐阿练若。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贪著檀越善知识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养。四十三于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无所渴爱。四十五守护正法。四十六不著衣钵。四十七不畜遗余。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银珍宝钱财。离诸不善悔。五十二心无缠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断嗔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断爱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间。五十八常怜愍一切众生。五十九常乐经行。六十除却睡眠。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应修习是三昧。复次。

余修三昧法  亦应如是学

能生是般舟三昧。余助法亦应修习。何等是。一缘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味。十散坏色相。十一得不净相。十二不贪五阴。十三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别定。二十一应勤多学。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憍慢。二十三于诸法无疑。二十四不违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坏僧。二十七常诣诸贤圣。二十八远离凡夫。二十九乐出世间论。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三十二除九嗔恼事。三十三断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进。三十五常观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觉。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三十九听法专心。四十坏五阴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四十四于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隐乐想。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心乐出离。四十八不违佛教。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复次。

如是三昧报  菩萨应当知

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亦应知。问曰。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答曰。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复次如经所说果报。佛语颰陀婆罗菩萨。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颰陀婆罗。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跋陀婆罗于意云何。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颰陀婆罗。我今实语汝。若有善男子。得闻诸佛现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讽诵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顷。颰陀婆罗。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颰陀婆罗。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若夜叉罗刹鸠盘荼毗舍阇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无有是处。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复次颰陀婆罗。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所未闻经自然得闻。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颰陀婆罗。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何况得成就者。颰陀婆罗。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是人百岁行不休息。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于汝意云何。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颰陀婆罗言。不可数也。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颰陀婆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闻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我亦如是求多闻故。随喜是三昧。颰陀婆罗。是随喜福德。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复次。

是三昧住处  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  皆当须论义

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如说。

得见诸佛已  勤心而供养
善根得增长  能疾化众生

供养名心意清净。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是故福德转更增长。如谷子在地雨润生长。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萨增长善根。

以初二摄法  摄取诸众生
后余二摄法  未尽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名为后二。是菩萨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尔时诸善根  回向于佛道
如彼成炼金  调熟则堪用

智慧火所炼故。于菩萨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则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萨应闻  地相得修果
为得诸地分  故勤行精进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是菩萨欲得十地行。应善闻相得修果。闻者从诸佛菩萨所闻。及胜己者。为得诸地分者。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进。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说。

菩萨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  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  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诤喜悦清净悲心无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为得。复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说。

若厚种善根  善行于诸行
善集诸资生  善供养诸佛
善知识所护  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众生  信解无上法
具此八法已  当自发愿言
我已得自度  当复度众生
为得十力故  入于必定聚
则生如来家  无有诸过咎
即转世间道  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  此地名欢喜

是故当知。为菩提故所得决定心。名为初地得修名。从初发心乃至成诸佛现前三昧。于其中间具说诸地功德。能生是诸功德。生已修集增长。名为初地。修果者。先已处处说得若干福德。不回向声闻辟支佛地。今当更说。菩萨得初地果。能得菩萨数百定等。初地分者。所有诸法合成初地。名为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缘。所有诸法能成初地。名为初地分。所谓。

信力转增上  成就大悲心
慈愍众生类  修善心无惓
喜乐于妙法  常近善知识
惭愧及恭敬  柔软和其心
乐观法无著  一心求多闻
不贪于利养  离奸欺谄诳
不污诸佛家  不毁戒欺佛
深乐萨婆若  不动如大山
常乐修习行  转上之妙法
乐出世间法  不乐世间法
即治欢喜地  难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诸法
菩萨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则为安住  菩萨初地中

问曰。菩萨何用闻是初地相等为。答曰。是菩萨初地相等法中。应善知方便。是故应闻。问曰。菩萨但应于此法中。善知方便。更于余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亦于余法善知方便。问曰。若尔者可略说。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违于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坏地
有诸地相果  有诸地中得
诸地清净分  从地至一地
住地转增益  无能令退者
从菩萨净地  至无量佛地
于此诸事中  应善知方便
请问诸善人  除破于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谓信戒闻舍精进念慧等。如是等及余诸法随顺初地者。是名助法。相违法者。不信破戒少闻悭贪懈怠乱念无慧等及余不随顺不能助初地者是。灭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碍不现。如劫尽时万物都灭。何者是所谓能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谓不偷夺菩提心法。是先已说。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说。清净法者。用是法能净初地。所谓如先说。

初地中七法。

菩萨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讼  其心多喜悦
常乐于清净  悲心愍众生
无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净治初地。从一地至一地者。如从初地至二地从二地至三地。余亦如是。从初地至二地得不谄曲等十心故。从二地至三地得信乐等十心故。得如是等种种心种种法故。能从一地至一地。住地转增益者。如初地中檀波罗蜜多第二地中尸波罗蜜多又信等诸法转得势力。第三地中多闻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转得势力。余地中亦如是。无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无能转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者。若菩萨具足清净一切地已则得佛地。于此诸事中皆应善知方便。请问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为善人。正法者。略说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仪。七无贪无恚无痴。除舍于憍慢者。自谓我于胜人中胜。名为大慢。于与己等中胜而心自高。名为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为小慢。问曰。汝说于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为。答曰。

菩萨若善知  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终不转初地

相名助诸地等七法。得名相违法有八种。灭等八法不应行。若菩萨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终不退转。

问曰。菩萨善知是诸法。未得佛道终不退者。其喻云何。答曰。

如大力导师  善知好道相
此处与彼处  转道之所宜
资粮及行具  皆悉令备足
于彼险道中  令众得安隐
得至大城邑  能令众无患
由是大导师  善能知道故
善知诸地转  具足助道法
菩萨善知道  好恶此彼处
自度生死险  兼导多众生
令至安隐处  无为涅槃城
悉令于恶道  不遇众苦患
菩萨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好道相者。多有薪草水。无有寇贼师子狼虎及诸恶兽毒虫之属。不寒不热。无有恶山沟坑绝涧险隘深榛丛林隈障。亦无高下平直夷通少于岐道。宽博多容多人行处。行无厌惓多有华果可食之物。如是等事名为好道相。与此相违名为恶道相。此处名人众止宿食息之处。彼处名从是处至异处。若二宿中间亦名异处。转道名见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应行余者应舍。资粮名麨蜜抟等道路所食。大力名大势力多有财物善解治法。备足名多有饮食无所乏少。安名无有贼寇恐怖之事。隐名无有疾病苦痛衰患。大城名多容人众能令多人众得至大城。导师善解道相自无患难。亦令人众无有患难。善谙道故。无有寒热饥渴怨贼恶兽毒虫恶山恶水深坑坎等如是过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恶相故。以此喻欢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菩萨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无乏。草名如人乘马路多好草马力强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谛舍灭慧四胜处。助诸功德故名为草。何以故。若人贵于实事乐随谛语。当亲近实语者。见实有利乐随实事。深恶妄语远离妄语。见妄语过不欲乐闻。如是等因缘得谛胜处。舍等三处亦应如是知。如彼好道须诸象马牛驴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谛舍灭慧处。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薪名多闻思修慧能至大智慧业。如薪能令火然亦令猛盛。如是闻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长。如火能烧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成熟诸善根照四圣谛。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诸法。多水名多有诸流河渠随意取用充足大众。泉井及池所不能尔。

复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随水至大城。井泉陂池水则不能得尔。如经说。信为大河福德为岸。如河除热除渴除垢能生势力。善法中信亦如是。能灭三毒热。除三恶行垢。除三有渴。为涅槃故。于善法中得势力。如彼好道多有诸根药草则行者无乏。十地道亦如是。根名深心所爱。如有根故则生芽茎枝叶等及诸果实。深心爱道。生正忆念大愿等诸功德。药草名诸波罗蜜。如药草能灭诸毒诸波罗蜜药草灭贪恚痴毒诸烦恼病亦复如是。如彼好道不失韦婆陀。则行道安隐。韦陀秦言无对义。是符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则在所欲至无有障碍。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韦婆陀则在所过诸地所集善根则能随意助成。增长现在善根。彼又能教化声闻道辟支佛道欲界色界诸天道众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干乱。是名不失韦婆陀。如彼好道无有蚊虻毒虫之属。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忧愁啼哭之声。如彼好道无有贼难。十地道亦如是无有五盖诸恶贼众。如佛告比丘。聚落贼者。所谓五盖。如贼先夺人物后乃害命。五盖贼亦如是。先夺善根后断慧命。则堕放逸而死。如道中无师子虎狼诸恶兽等。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嗔恚斗诤。如师子等恶兽好恼害他嗔恚等为恼他故生亦复如是。如恶兽等啖肉饮血。嗔恨等食多闻慧肉饮修慧等血亦复如是。如彼好道无有寒热过恶。十地道亦如是不堕寒冰地狱故无有寒过恶。不堕热地狱故无有热过恶。如彼好道无深坑等诸难。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外道苦行等诸难。所谓灰身入冰拔发日三洗翘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举一臂常行忍辱。五热炙身卧刺蕀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岩。深炉中立牛屎烧身。直趣一方不避诸难。常著湿衣裳。水中卧等。身苦心苦不至正智。无如是等故名为无难。如道无邪径。十地道亦如是无身口意恶业故名为无邪径。如道无刺蕀者。十地道亦如是无诸业障刺蕀故名为无刺蕀。如刺刺脚则废行路。业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如道正直。十地道亦如是无一切谄曲欺诳故名为正直。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于异道。何以故。发大乘者少行声闻辟支佛道。是故少于异道。或有菩萨行二乘道者。当知未到菩萨地。未入正位。行于边行故。如彼好道无诸丛林妨碍。十住道亦如是无有五欲诸恶丛林。问曰。何故不言都无五欲丛林但言无恶林耶。答曰。发大乘者。福德因缘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无。但无恶耳。复次如深丛林。难入难过多诸难碍。菩萨五欲则不然。不如凡夫于五欲生诸过恶。如是故但说无丛林。如道宽博多容不相妨碍。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共发无上道心而不相妨碍。是百千万亿众生若一切众生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同行此道不相妨碍。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恒河沙等过去现在诸佛。行菩萨道时皆行此道。如彼好道行不疲厌。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诸乐。所谓多生人天中受果报。乐离欲故受欢喜乐禅定乐无喜乐现在乐。得是诸乐故无有疲厌。如道多有华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华果。根者三善根。华者七觉华是。如经说。七华者七觉意是。果者四沙门果是。无如是等违好道功德过故。名为离恶。如导师知道中是中应食是应宿彼处亦应宿。菩萨行十地亦如是知何处可宿何处可食。可宿名有诸现在佛处。可食名可得修习善法处。如食能利益诸根亦助寿命。诸善法亦如是。能益信等诸根助成慧命。异处宿名从彼佛所至余佛所。复次此佛国土彼佛国土中间亦名异处。善知道转者。如彼导师知道不安隐则转。菩萨亦如是。善知是道至声闻。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舍声闻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如彼好道多有饮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禅。如彼导师以多财物善能治法有大势力。菩萨亦如是有财物治法故有大势力。财者七财。所谓信戒惭愧舍闻慧。治法者。一切魔种种沙门婆罗门外道论师悉能摧伏。是为威势。如彼大城无有怨贼疫病暴死种种衰恼故。名为安隐。涅槃大城亦如是。无有诸魔外道诸流贪欲嗔恚放逸死忧悲苦恼啼哭故。名为安隐。如彼大城多有饮食故名为丰饶。涅槃城亦如是。多有诸深禅定解脱三昧故。名为丰饶。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为大城。涅槃城亦如是。多受众生故名为大。假令一切众生不受诸法故。皆入无余涅槃。而涅槃性无增无减。如彼导师能将多众安隐示好道故。名为导师。菩萨亦如是。善将众生示佛法示涅槃。从生死险道得至涅槃故。名为大导师。如彼导师善知道相故。身及余人皆无有恶。菩萨亦如是。自不行贪嗔恚等诸盖诸恶苦行老死深坑。亦不堕寒热地狱饿鬼故。名为自不得恶所随从者亦不得恶。是故偈中说善知道相故。自不得恶余不得恶。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卷第十一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