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内典经藏学修计划,读诵内学经典,大藏经,佛经,佛学,佛教文化。
持心阅藏:佛说福田概念,如何种少得多通过供僧、行善积德来获得福报?
持心阅藏:佛说福田概念,如何种少得多通过供僧、行善积德来获得福报?

持心阅藏:佛说福田概念,如何种少得多通过供僧、行善积德来获得福报?

大家好,持心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诸德福田经》,这部经不仅仅是一部佛教经典,其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个人修养、社会行为、精神追求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本经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家僧人的道德修养:经文强调了僧人出家后应当追求的五种净德,包括发心离俗、毁形守志、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和志求大乘,这些教导有助于现在的出家僧人在当前商业信息化社会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佛弟子的社会责任:通过提倡七种福田的实践,如兴立佛塔僧房、架桥修路、布施医药救病等,经文鼓励佛弟子及人们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慈善精神:经文倡导布施和慈善,鼓励人们慷慨解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有助于缓解贫困和社会不公。
4. 因果观念:经文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提醒人们,善行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恶行则会导致负面的后果,这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5.精神追求:经文强调了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解脱,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物质诱惑和内心空虚时具有指导意义。
6. 自我提升:通过修行和实践佛法,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对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内在平和具有重要意义。
7. 文化传承:《诸德福田经》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作用。
8. 心灵慰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经文中的教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和力量,帮助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

图片

五种净德

《诸德福田经》这部经讲述了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菩萨和大众围绕说法。此时,天帝释(即三十三天主释提桓因)带领诸欲天子来到佛陀所在之处,向佛陀请教关于如何种德行求福报的问题,佛陀则详细解释了福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供养僧众、行善积德来获得福报。

佛陀讲说,出家僧人有五种净德被称为福田,供养这些福田可以获得福报,并最终成佛。这五种净德包括:发心离俗、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以下是五种净德的详细解释:

1. 发心离俗:指的是修行僧人要发起出家修行的决心,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觉悟。这种决心体现了对佛法的信仰和对解脱道路的向往。

2. 毁其形好:这是指修行僧人放弃对外表、外貌和世俗美的执着,不再追求外在的装饰和打扮,而是遵循佛法,穿着简朴的法服,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提升。

3. 永割亲爱:修行僧人需要割舍对家人和世俗情感的依恋,不再被亲情所束缚,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这并不是说修行者要完全断绝与家人的关系,而是要超越世俗的执着,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4. 委弃躯命:这表示修行僧人愿意放弃对身体、生命的执着,不畏惧死亡,愿意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即为了救度众生而不惜牺牲自我。

5. 志求大乘:修行僧人立志追求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希望成就佛道,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大乘佛法强调的是菩萨道的行为,即不仅为了自己的解脱,也要帮助所有众生达到解脱。

这五种净德是修行僧人在佛法修行中应当培养和实践的德行,通过这些德行的实践,修行者不仅可以获得福报,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还能够成为世间一切众生的福田。

 

七种修福

此外,佛陀还提到了七种广施福田的行为,大众通过这些行为可以获得福报,来世上生天界。这七种行为包括:兴立佛图僧房堂阁、园果浴池树木清凉、常施医药疗救众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安设桥梁过度羸弱、近道作井渴乏得饮、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通过以下七种行为来积累功德和福报的方法:

1. 兴立佛图僧房堂阁:指的是建造佛塔、寺庙、僧房等宗教建筑,为僧侣提供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同时也为信众提供礼佛、听法的场所。

2. 园果浴池树木清凉:提供园林、果园、浴池以及种植树木,为人们提供清凉和休息的地方,同时也为僧侣提供修行的环境。

3. 常施医药疗救众病:经常布施医药,帮助治疗和救助生病的人们,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和救苦救难的精神。

4. 作牢坚船济度人民:建造坚固的船只,帮助人们渡过江河,提供交通工具,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5. 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建造桥梁,帮助身体虚弱或行动不便的人们安全过河,减少危险和困难。

6. 近道作井渴乏得饮:在道路附近挖掘水井,为口渴和疲惫的行人提供饮水,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7. 造作圊厕施便利处:建造厕所,为人们提供方便和卫生的设施,体现了对公共福利的考虑和贡献。

这些行为被认为是积累功德和福报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为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回报。通过这些善行,人们可以培养慈悲心、无私心和利他心,最终达到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目的。

 

修福案例

经文中还记载了几位比丘和比丘尼宿世修福的故事,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供养僧众,获得了极大的福报。
例如:
1、听聪比丘回忆自己前世供养僧众,因此获得天帝释的地位;
2、波拘卢比丘通过供养药果,获得尊贵的地位和健康;
3、须陀耶比丘通过布施奶酪,获得财富和尊贵;
4、阿难比丘通过供养僧众沐浴,获得端正的外貌和清净的福报;
5、奈女比丘尼通过供养水果,获得天后的地位和清净的福报。
佛陀还讲述了自己前世的故事,说明即使是微小的善行,如修建厕所,也能积累巨大的功德,最终导致成佛。
最后,佛陀告诉天帝和大众,佛法是最尊贵的,佛僧是最正直的,鼓励大家发心向佛,修行佛法,获得清净的智慧和福报。佛陀告诉阿难,这部经文名为《诸德福田经》,应当经常奉持和宣扬。
白话趣解
(白话译文由持心居士根据原典译白,尽量保持原经典义趣,因水平有限,错误纰漏在所难免,感恩大德师友批评指正。)
诸德福田经 
西晋沙门法立、法炬 同译
惭愧白衣 持心 译白

原典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万人,大众无数,围绕说法。尔时天帝释与诸欲天子三万二千,各将营从,不可称数,来诣佛所,稽首于地,皆坐一面。

译白

是这样听闻的:于一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一万人,众多的人围绕着佛,佛在说法。

尔时,天帝释,与诸位欲界天子三万二千人,各自带领着众多侍从,多到不可称数,来到佛的处所,叩首于地,都坐在一边。

原典

尔时天帝察众坐定,承佛神旨,从坐而起,整服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欲有所问,唯愿彰演垂世轨则!”

佛告天帝:“譬如冥室,不求灯火,焉有所见!善哉问矣,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天帝白佛:“夫人种德,欲求影福,岂有良田果报无限,种丝发之德本,获无量之福乎!唯愿天尊敷扬惠训,令此愚曚福报无量!”

天尊叹曰:“快哉,天帝!开意所问,法无上矣!谛听,善思!吾当具演,令汝欢喜。”天帝大众受教而听。

译白

尔时,天帝释观察众人坐定后,秉承佛的旨意,从座位上起来,整理衣服后行礼,长跪叉手,对世尊说:“我想要有所询问,只希望您彰显阐明,垂范世间的轨则。”

佛告诉天帝:“譬如在黑暗的房间,不寻求灯火,怎么会有所见呢?问得好啊。我会为你分别解说。”

天帝对佛说:“人种植德行,想要追求如影随形的福报,哪里有良田果报没有限量,种植如丝发般的德本,就能获得无量的福报呢?唯愿天尊,广泛宣扬恩惠的教诲,让此愚蒙的人获得无量的福报。”

天尊赞叹说:“太好了天帝,你的问题很好,佛法是无上的。认真地听,好好地思考,我会详细地演说让你欢喜。”天帝与大众,接受教诲而听。

原典

佛告天帝:“众僧之中,有五净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为良为美,为无早丧,供之得福,难为喻矣!”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毁形守志节,  割爱无所亲,
出家弘圣道,  愿度一切人,
五德超世务,  名曰最福田,
供养获永安,  其福第一尊。”
 

译白

佛告诉天帝:“众多僧人之中,具有五种清净的德行,叫做福田,供奉他们能得到福泽,进而可以成佛。

有哪五种呢?
第一、发心远离世俗生活,怀佩着出世之道的缘故。
第二、毁坏自己的形相容貌(剃发),为了相应于正法之服(染衣)的缘故。
第三、永远割舍对亲眷的染爱之心,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缘故。
第四、放下舍弃对身躯性命的执着,遵循众善奉行的缘故。
第五、立志追求大乘,想要广度一切众生的缘故。

凭借这五种德行,称做福田,是优良美好的,没有过早丧失。供奉他们所能得到的福报,用比喻也难以说明。”

尔时,世尊,用偈颂说:
“毁坏形相坚守志节,
割舍亲爱没有所亲。
出家弘扬圣人之道,
愿度一切所有的人。
五种德行超世间事,
称其为最上等福田。
供奉获得永远安宁,
其福报是第一尊崇。”
原典
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qīng)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凉,

病则医药救, 桥船度人民,

旷路作好井, 渴乏得安身,

所生食甘露, 无病常安宁,

造厕施清净, 除秽致轻悦,

后无便利患, 莫见秽恶者。

譬如五河流, 昼夜无休息,

此德亦如斯, 终得升梵天。”

译白

佛告诉天帝,还有七种方法,广泛行布施叫做福田,修行的人得到福报就能转生梵天。

有哪七种呢?

第一是兴建设立佛塔、僧房、堂阁。

第二是种值园林、果实、浴池、树木给人带来清凉。

第三是经常布施医药,治疗救治众多疾病。

第四是制作坚固的船,济度人民。

第五是安置桥梁,帮助羸弱的人渡过。

第六是在靠近道路的地方打井,使口渴困乏的人能够得到饮水。

第七是建造厕所,为人提供大、小便利的地方。

这七件事能得到转生梵天的福报。

尔时世尊,用偈颂说:

“建造佛塔设立精舍,

园林果实施予清凉。

布施医药救治病人,

桥梁船只救渡人民。

靠近道路打造好井,

使口渴乏者得安身。

所生之处食如甘露,

没有疾病常得安宁。

建造厕所布施清净,

除去污秽轻松愉悦。

以后没有便利祸患,

不再见到秽恶之人。

譬如五大河水常流,昼夜奔腾没有止息。

此广施德行亦如此,最终得以升往梵天。”

原典
于时座中有一比丘,名曰听聪,闻法欣悦,即从坐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佛教真谛,洪润无量。所以者何?我念宿命无数世时,生波罗奈国,为长者子。于大道边,作小精舍,床卧浆粮,供给众僧,行路顿乏,亦得止息。缘此功德,命终生天,为天帝释,下生世间,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反,典领天、人,足下生毛,蹑虚而游,九十一劫,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顾临众生,蠲(juān)我愚浊(zhuó),安以净慧,生死栽枯,号曰真人,福报诚谛,其为然矣!”
尔时听聪以偈颂曰:
“惟念过去世,  供养为轻微,
蒙报历遐(xiá)劫,余福值天师。
净慧断生死,  痴爱情无遗,
佛恩流无穷,  是故重自归。”

于时听聪礼已还坐。

译白

于时,座中有一位比丘,名叫听聪。听到佛法后非常欣喜愉悦,就从座位上起来,向佛行礼,长跪着双手交叉,对世尊说:“佛教的真谛,广泛润泽无量的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起无数世以前,出生在波罗奈国,是一位长者的儿子。在大路边建造了小精舍,提供床、卧具和食物,供给众僧。行路疲惫的人,也能够在这里休息。因为这样功德,去逝后往生到天界成为天帝释,后下生到世间成为转轮圣王,往返各有三十六次。统领天人,脚下生毛,可以蹑虚空而游行,历经九十一劫,自然享受福报。如今遇到世尊,眷顾降临于众生中,除去我的愚昧污浊,赐予我清净智慧。让生死之树枯萎,号称为真人。福报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啊。”

尔时,听聪用偈颂说:
“唯因怀念过去宿世,
所做供养虽然轻微。
承蒙回报历经劫数,
剩余福报遇到天师。
清净智慧斩断生死,
愚痴情爱没有遗留。
佛之恩德流淌无穷,
所以再次郑重归依。”

于时,听聪比丘行完礼后,就返回了座位。

原典

复有一比丘,名曰波拘卢,从座而起,整服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拘夷那竭国,为长者子。时世无佛,众僧教化,大会说法,我往听经。闻法欢喜,持一药果,名呵梨勒,奉上众僧。缘此果报,命终升天,下生世间,恒处尊贵,端正雄杰,与众超绝,九十一劫,未曾有病。余福值佛,光导痴冥,授我法药,逮得应真,力能移山,慧能消恶。善哉福报,为真谛矣!”
尔时波拘卢以偈颂曰:
“慈泽润枯槁, 德勋济苦患
一果之善本, 享福迄今存。
佛垂真谛义,  蒙教超出渊,
圣众祐无极, 稽首上福田。”
于时波拘卢礼已还坐。
译白
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波拘卢,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行礼拜,长跪着双手交叉,禀告世尊说:“我回忆起过去世,曾出生在拘夷那竭国,是长者的儿子。尔时世间没有佛住世,众僧进行教化,举行大会说法。我前去听经,听到佛法后很欢喜,拿着一种药果,名叫呵梨勒,奉献给众僧。因为这样的因缘果报,命终后升入天界,下生到世间,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相貌端正雄杰,卓绝超出众人。九十一劫以来,不曾生过病。剩余的福报遇到了佛,佛的光芒引导我这个愚痴昏暗之人,传授给我佛法,使我证得阿罗汉。我的力量能够移动山岳,智慧能够消除罪恶。善哉福报,这就是真谛啊。”
这时,波拘卢用偈颂说:
“慈悲泽润枯槁之人,
德行功勋救济苦患。
一种药果供僧善本,
享受福报至今存在。
佛垂下真谛的义理,
承蒙教诲超出深渊。
圣众护佑没有极限,
叩头礼拜上等福田。”
于时,波拘卢行完礼后返回座位。
原典
复有一比丘,名曰须陀耶,即从座起,整服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我自惟念先世之时,生维耶离国,为小家子。时世无佛,众僧行教化。我时持酪,入市欲卖,值遇众僧,大会讲法,过而立听,法言微妙,闻之欢悦,即举瓶酪,布施众僧。众僧呪愿,益怀欣踊。缘此福报,寿终生天,下生世间,财富无限,九十一劫,豪尊荣贵。末后余愆(qiān),生于世间,母妊数月,得病命终,埋母冢中,月满乃生。冢中七年,饮死母乳,用自济活。微福值佛,开阐(chǎn)明法,超度死地,逮得应真。谛哉罪福,诚如佛教!”

尔时须陀耶以偈颂曰:

“前为小家子, 卖酪以自存,

欣踊施微薄, 得离三苦患。

虽罪冢中生, 饮乳活七年,

因缘得解脱, 归命圣福田。”

于时须陀耶礼已还坐。

译白

又有一位比丘,名叫须陀耶,随即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行礼拜,长跪着双手交叉,禀告世尊说:“我自己回忆前世的时候,出生在维耶离国,是个小户人家的孩子。

尔时世间没有佛,众僧进行教化,我尔时拿着奶酪,到集市上去卖,遇到众僧,正在举行大会讲法,我路过就站着听。佛法言辞精微美妙,听到后很愉悦,就举起装奶酪的瓶子,布施给众僧。众僧为我祝福祈祷,我更加心怀欣喜踊跃。因为这样的福报,寿命终结后升入天界。下生到世间,财富没有限量。九十一劫以来,一直豪富尊贵荣耀。最后余下一点罪过,出生在世间,母亲怀孕几个月后,得病去世了。母亲被埋葬在坟墓中,我满月时才出生,在坟墓中生活了七年,喝死去母亲的乳汁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凭借微小的福报遇到了佛,佛开启阐明佛法,超度了死亡之地,得以证得阿罗汉。确实啊,罪福就如佛教所说。”

这时须陀耶用偈颂说:
“以前是小户人家子,
靠卖奶酪维持生计。
欣喜地布施微少物,
得以脱离三苦忧患。
虽因小罪墓中出生,
喝亡母乳汁活七年。
因遇佛缘得以解脱,
归命于神圣的福田。”

于时,须陀耶行完礼后返回座位。

原典

复有一比丘,名曰阿难,即从座起,整服作礼,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罗阅祇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差(chài)。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除愈,又可得福!’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yù),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净福,僧祐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

阿难于佛前以偈颂曰:

“圣众为良医, 救济苦恼患,

洗浴施清净, 疮愈蒙得安。

所生常端正, 殊异紫金颜,

德润无崖限, 归命良福田。”

阿难礼已还坐。

译白

又有一位比丘,名叫阿难,随即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行礼拜,长跪着双手交叉,禀告世尊说:“我回忆起宿命,出生在罗阅只国,是平民的儿子。身上长了恶疮,医生也治不好。有个亲近的修佛道之人,来对我说,应当给众僧沐浴,取他们的沐浴水,用来洗疮,就可以痊愈,还能获得福报。我马上就欢喜起来,前往寺院中,格外恭敬且极其用心,重新建造了一口新井,准备了香油等沐浴用具,给众僧沐浴。用沐浴的汁水来洗疮,很快就承蒙痊愈了。因为这样的因缘,后来所生得相貌端正,金色闪耀,不沾染尘垢。九十一劫以来,一直获得清净的福报,众僧的护佑广大深远。如今又遇到佛,心中的污垢都消除了,得以证得阿罗汉。

阿难在佛前用偈颂说:

“佛僧圣众如同良医,

救济众生苦恼忧患。

施僧沐浴水洗清净,

疮愈承蒙得到安宁。

后世所生常得端正,

奇特如同紫金容颜。

德行润泽没有边际,

归命三宝良好福田。”

阿难行完礼后返回座位。
 
原典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尼,名曰奈女,即从座起,整服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我念先世,生波罗奈国,为贫女人。时世有佛,名曰迦叶,时与大众,围绕说法。我时在座,闻经欢喜,意欲布施,顾无所有,自惟贫贱,心用悲感,诣他园圃,乞求果蓏,当以施佛。时得一奈,大而香好,擎(qínɡ)一盂(yú)水并奈(nài)一枚,奉迦叶佛及诸众僧。佛知至意,呪愿受之,分布水、奈,一切周普。缘此福祚(zuò),寿尽生天,得为天后。下生世间,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奈华中,端正鲜净,常识宿命。今值世尊,开示道眼。”

尔时奈女以偈颂曰:

“三尊慈润普, 慧度无男女

水果施弘报, 缘得离众苦。

在世生华中, 上则为天后,

自归圣众祐, 福田最深厚。”

比丘尼奈女礼已还坐。

译白

尔时,在座中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奈女,就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行礼,长跪着双手交叉,对佛说:“我回忆起前世,出生在波罗奈国,是个贫穷的女人。尔时世上有佛,名叫迦叶佛,当时和大众围绕着说法。我尔时在座位上,听到经文很欢喜,心里想要布施,但看看自己什么都没有,自己想到自己贫贱,心中感到悲伤,就到别人家的园圃,乞求瓜果,打算用来布施给佛。当时得到一个柰果,又大又香又好,捧着一盂水和一个柰果,奉献给迦叶佛以及诸位僧众。佛知道我的真诚心意,念咒祝愿后接受了,把水和柰果分配给所有人。因为这个福分,寿命结束后往生到天上,成为了天后。下生到世间,不是再从胞胎出生,九十一劫,出生在柰花中,容貌端正又光鲜洁净,一直记得前世的宿命。如今遇到世尊,开启指示了道眼。”

尔时奈女用偈颂说:

“三尊慈悲普遍润泽,

智慧超度不分男女,

水果布施得大回报,

缘此得脱各种痛苦。

再下世间生在花中,

生天上则成为天后,

自归依得圣众护佑,

供僧福田最为深厚。”

比丘尼奈女行礼后,就回到座位上。

原典

于时天帝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白世尊曰:“我先世时,生拘留大国,为长者子。青衣抱行,入城游观,值遇众僧,街巷分卫。时见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愿得财宝,布施众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璎,布施众僧。同心呪愿,欢喜而去。从此因缘,寿终即生忉利天上,为天帝释,九十一劫,永离八难。”

于是天帝以偈颂曰:

“德高无过者, 开福塞祸元,

圣众神定力, 童幼发欢喜。

效众悦意施, 迁神典二天,

自归世最厚, 世世愿奉尊。”

译白

于时,天帝释即从座位上起身,向佛行礼,禀告世尊说:“我前世的时候,出生在拘留大国,是大长者的儿子。被仆人抱着进城游览参观。正好遇到众僧在街巷中化缘。当时看到百姓,施舍的人很多。我就自己心想,希望得到财宝,来布施给众僧,不是很快乐吗?于是就解下珠璎,布施给众僧,一起同心祝愿,欢喜地离去。因为这个因缘,寿终就往生到忉利天上,成为天帝释。九十一劫以来,永远脱离八种苦难。”

于时,天帝用偈颂说:

“品德高尚无超过者,

开启福报堵塞祸源。

僧人圣众神通定力,

使得孩童发欢喜心。

仿效众人喜悦施舍,

神识往生到二重天。

自归依世间最尊僧,

世代愿意侍奉尊敬。”

原典

佛告天帝及诸大众:“听我所说,宿命所行。昔我前世于波罗奈国,近大道边,安施圊厕,国中人民,得轻安者,莫不感义。缘此功德,所生净洁,累劫行道,秽染不污,功祚(zuò)大备(bèi),自致成佛。金体光耀,尘水不着,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

于是世尊以偈颂曰:

“忍秽修福事, 为人所不污,

造厕施便利, 烦重得轻安。

此德除贡高, 因解生死缘,

进登成佛道, 空净巍巍尊。”

译白

佛告诉天帝以及诸大众:“听我所说的宿世所行。过去我前世,在波罗奈国,靠近大道边,建造厕所。国中人民,得以身心轻快安稳,没有不感念道义的。因为这个功德,所生之处干净清洁。多劫行道,不被污秽所染着。功德福祚大为完备,自此直致成佛。金色身体光耀,尘垢水渍不沾着,食物自然消化,没有大小便的忧患。”

于是世尊用偈颂说:

“忍诸污秽修福德事, 为人不被污秽染着,

建造厕所施与便利, 烦恼垢重得以轻安。

以此德行除贡高慢, 因解脱生死轮回缘,

进而登上成佛之道, 空净巍巍世间最尊。”

原典

佛告天帝:
“九十六种道,佛道最尊;
九十六种法,佛法最真;
九十六种僧,佛僧最正。

所以者何?如来从阿僧祇劫,发愿诚谛,殒命积德,誓为众生,国财、妻子、头目、血肉,以用布施,无恋爱之心。心若虚空,无所不覆,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德慧成满,乃得为佛。身色紫金,相好无比;去来现在,无不照达;三界尊天,莫能及者;言信德重,震动天地。

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之珍宝矣!说三十七品、十二部经,分别罪福,言皆至诚,开三乘教,各得奉行,闻者欢喜,乐作沙门,信佛行法,志尚清高。

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者,舍世贪诤,导世开福,天、人路通,众僧之由矣。是为最尊无上之道,诸佛、菩萨、缘觉、应真皆从中出,教化一切,度脱群生。”

 
译白
佛告诉天帝:
“九十六种道中,佛道最尊贵;
九十六种法中,佛法最真实;
九十六种僧中,佛僧最正直。

为什么呢?如来从阿僧祇劫以来,发愿真诚,舍命积累功德,誓愿为众生,将国城、财宝、妻子、儿女、头、目、血肉,都用来布施,没有爱恋之心。心如虚空,无所不覆,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德慧圆满,才得以成佛。身色紫金相好,没人能比,过去、未来、现在,无不照达。三界诸天,没有能比得上的。言语真实,德行厚重,震动天地。

如果有众生,对如来发一念恭敬心,胜过获得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演说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经,分别罪福,所说都至诚。开演三乘教法,使众生各自得以奉行。令听闻者欢喜,乐于出家作沙门。信佛行法,志向崇尚清高。

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者,舍弃世间贪欲斗诤,引导众生修行福德,打通天人之路,皆是由僧众所致。因此最尊无上之道,诸佛、菩萨、缘觉、阿罗汉都从中而出。教化一切,度脱众生。”

原典

佛说是时,天帝释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人得法眼净。于是阿难长跪叉手,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是经名曰《诸德福田》,常奉持之,明宣经道,莫令缺减!”

佛说经已,天帝释众、一切众会,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译白

佛宣说这部经的时候,天帝释及大众,都发起了无上正真的道心,不可计数的人获得了法眼净。在这时,阿难,长跪着双手交叉,对佛说:“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怎样奉行持守?”佛告诉阿难:“这部经名叫《诸德福田》,应当经常奉行持守。明白地宣扬经中的道理,不要让它有所缺失减少。”

佛讲完经后,天帝释众人,法会的一切大众,没有不欢喜的,行礼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