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器
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第六之十二(三十三天之九)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告天子曰。此诸天子。以放逸行。不如实知。不行正法。我为如是放逸天子。欲令离于憍慢放逸。示如是化。此诸天子既生厌离。其心调伏。我今说法。必能信受。时天帝释见诸天子心调伏已。告诸天众。汝等谛听。当为汝说。如此丈夫。第一大力。形貌丑陋。能坏他人。难以为敌。非咒术力所能调伏。一切天众。无如之何。复有胜天。过于汝等。亦不能遮。复况汝等色力减少。无自在力。是丈夫者。名阎罗使。名死时使。以烦恼业。缚诸众生。缚之而去。将至地狱饿鬼畜生。有八种法。摄于一切生死众生。何等为八。一者一切生者。皆归于死。二者无有强健而不病恼。三者一切少壮。皆归衰老。四者具足财富。当有贫穷。五者皆由业故。有诸世间。业之所得。随顺于业。随所作业。或善不善。如是如是。得业果报。六者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无有坚固。七者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一切诸法。决定如是。八者世间放逸。无有安隐。必受苦果。是名八法。如是之法。于世间中。流转生死。从因缘生。如是之法。不可以力而抵扞之。非咒术力所能调伏。如是阎罗使者。非力能敌。非咒术力之所能遮。生死之法。法皆如是。若人造恶。能加苦恼。无量楚毒。诸天阿修罗人龙夜叉毗舍遮等。如是阎罗使者。皆能加害。令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时诸天众白帝释言。天王。我于如是阎罗使者。不得自在。唯愿天王。以方便力。令我得脱阎罗使者。我当随顺天王之教。尔时天王释迦提婆告诸天曰。有大方便。若能修者不为阎罗使者所害。云何方便。能得自在。谓断一法。言一法者。谓断放逸。复修二法。谓舍摩他毗婆舍那。复断三过。谓贪嗔痴。观四圣谛。苦集灭道。知五善护。谓五境界。复有六护。所谓六根知七正智。谓七觉分。行八圣道。谓正见等知。九众生居知。十业得果知。十一修知。十二入知。十三念随顺系念知。十四禅善修其心知。十五法知。于十六阿那波那知。十七中阴有道相续轮转行法知。十八界知。十九中有知。于欲界众生所居有。二十处知。其行业如是知者。则得自在。若天若人。能如是知。能断三恶道。能生一切善法。摄诸善法。若天若人。能断恶道。死则不为阎罗使者之所怖畏是故应舍放逸之行。放逸能断一切善法。犹如怨家。放逸之人。不得世乐及出世乐。放逸覆人。犹如畜生。未睡如睡。不知应作及不应作。福德非福德。亲友非亲友。福田非福田。应说不应说。不知利益。不知损减。不知功德。不知过恶。是名初恶。一切无利。衰恼之根本也。应断放逸。一切诸天。皆行放逸。云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尔时天主释迦提婆。而说颂曰。

若天人放逸  乐行于非法
至于临终时  则见阎罗使
放逸如毒害  智者所舍离
临于命终时  则无众苦恼
放逸死受苦  不放逸最乐
若欲求乐者  常应离放逸

诸天子。断一法者。谓断放逸。则有六种。何等为六。眼见色已。生放逸心。非如实见。或见好色。或见恶色。若黄若黑。若赤若白。若长若短。若方若圆。如是世间。不如实知。以放逸故。亦复不知出世之法。以放逸意。虽复见色。不如实见。于己身色。不能正观。不乐观于四真谛法。于诸色中。不实见实。心放逸故。不能观于世间之法及出世法。耳闻声已。不知其义。或歌或语。若义若非义。不解如是世间之义。若修多罗。若伽陀。若只夜。若毗伽那。若忧陀那。若尼陀那。若毗多迦。若阇多迦。若毗佛略。若阿浮多达摩。闻如是法。不解其义。以放逸故。命终之时。为阎罗使系缚将去。复有放逸。既闻诸香。鼻即贪嗅。不知花香及以果香。不知如是世间之香。先以烧香供养布施。以放逸故。不知诸香。复以放逸。不知诸味。其所食味。若甘若酢。若碱若苦。若辛若淡。若涩若滑。不知差别。心放逸故。不知如是世间之味。及以不知出世法味。以放逸故。复以放逸。不知身体。不作身业。修治宅舍。不修作业。不作众善。是人宅舍。物不具足。不知世间。所不应作。不知出世间所不应作。不近耆旧。亦不恭敬礼拜问讯。以放逸故。

诸天子。复以放逸。不知心法。若善不善若无记。不知临命终时。死杖所害。受大苦恼。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是故天子。应断一法。所谓放逸。修二法者。一者赊摩他。二者毗婆舍那。如是二法。示涅槃道。赊摩他者。能断生法及未生法。能令寂静。毗婆舍那者。见心见法二种身故。名毗婆舍那。如是二法。以为善伴。能断三过。若著欲者。教不净观。若嗔恚者。教慈心观。若愚痴者。教以智慧。如是三法。对治三法。令其不复起于放逸。若临终时。不复畏于阎罗使者。云何四圣谛。四圣谛者。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苦有二种。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谛者。谓阴界入。灭谛者。所谓寂灭。道谛者。谓八圣道。是名四圣谛。善护五境界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等。云何六护。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境界处善守护之。何等七法。谓七觉分。如人身分。亦如城分。亦如众分。是名菩提分。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念觉分者。有何等相。所谓念于有为过恶。念于实谛。念于涅槃寂灭之法。是名念觉分。择法觉分。有何等相。以智慧简择。云何简择。以如实相法。简择此法。思惟其义。心念其义。念念不离。既思念已。复修精进。是名精进觉分。念此法已。希欲心生。念如是义。而生欢喜。是名喜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身法心法。如实调伏。柔软轻乐。修行不乱。是名猗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缘于住心。以摄其心。是名定觉分。复舍定意。及以余念。是名舍觉分。如此之法。若果若智。及断烦恼。皆悉差别。其果亦别。上上转胜。一缘而生。其用各异。如是天子。是名七觉分。若有念者。能舍放逸。

诸天子。云何八圣道。能离放逸。怖畏未来。以求安乐。求涅槃道。正见圣谛。如实见。正思惟圣谛。正语圣谛。正业圣谛。正命圣谛。正精进圣谛。正念圣谛。正定圣谛。云何正见。如实见相应义。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如实见如实法自相平等相。于如是法。心念种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思惟四种口业。舍口四过。护持禁戒。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舍于三种身不善业。护持禁戒。是名正业。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舍。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于如是义。其心忆念。而起精进。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于如是法义。忆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于如是法义。以实念心。一心忆念。法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贤圣八圣道分。若能忆念。则不畏于阎罗王使。复观九种众生居处。

诸天子。又观十种大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触。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脱。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是名十大地法。共心而生。各各异相。汝等当知。何等相。如是之法。一缘而生。犹如日光。如是之法。共心而生。有增减相应相。云何名想。知差别相应。故名为想。云何名思。意缘三种。善不善无记。复有三种。谓身口意思。所依止而无相貌。云何名触。三种和合而生于触。起三种受。故名为触。天子当知。云何三触生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名作意。摄取于法。故名作意。云何名欲。忆念所作。故名为欲。

云何解脱。能辩了故。亦名为信。以能信故。亦名为力。以能持故。云何名念。若攀缘处。心不迷乱。是名为念。云何名三昧。若心一缘。是名三昧。云何名慧。分别观法。是名为慧。

诸天子。复有十种烦恼大地。若有受行如此法者。临命终时。为阎罗使。自在系缚。何等为十。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不念。四者乱心。五者愚痴。六者不善观。七者邪见解脱。八者不调伏。九者无明。十者放逸。是名十法烦恼大地。染生有法。为阎罗王使者所缚之因缘也。诸天子。如我所说。云何十种不善大地。云何不信。不信解脱。若不信于解脱之法。故名不信。云何懈怠。舍离精进。故名懈怠。云何不念。以忘失法。故名不念。云何乱心。其心不正。故名乱心。云何愚痴。无方便心。故名愚痴。云何不善观。不正观察。思惟非法。不行正道。不净见净。故名不善观。云何邪见。取颠倒法。坚著不舍。故名邪见。云何不调伏心。不寂静故。名不调伏。云何无明。迷于三界。故名无明。云何放逸。不作善业。故名放逸。是名十种烦恼大地。甚可鄙恶。

诸天子。复有十种染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嗔。二者恨。三者不悔。四者坚。五者幻。六者谄曲。七者嫉妒。八者悭。九者憍慢。十者大慢。是名十种染地法也。何故名曰染地法耶。大地所摄。故名染地。云何名嗔。其心粗恶故名为嗔。云何名恨。其心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云何不悔。乐作众恶。作已欢喜。故名不悔。云何名坚。作诸恶业。执著不舍。是名为坚。云何名幻。诳众生故。为十二入之所诳惑。故名为幻。天子当知。云何十二入。所谓内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内入。外有色声香味触法。是名外入。二种分别。一者相。二者自体大。所言相者。四大因缘。而生眼识。是名为眼。当知耳鼻舌身意。分别境界。各有自相。云何当知。自体相耶。言自体者。名不颠倒。以五因缘。而生眼识。何等为五。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忆念故。眼识得生。耳则不尔。耳识之生。明闇俱知。不因于明。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意识于明或时有用。或时不用。云何有用。云何不用。若眼识见色。意识决了。是名为用。云何或用。或有不用。眼识观色。若无光明。则无所见。余根所知。不因光明。是名识大。诸天子。复有四大因缘。各各相依。云何四大。互共相依。或增或减。眼增火大。鼻增地大。身增风大。舌增水大。耳增空大。此法增胜。耳中空界。意得取声。是故当知。故有增减。复次观入。何者近缘。何入远缘。鼻舌及身。如是三根。对触乃知。眼之所见。非近非远。耳之所闻。远则不了。近则能知。内亦自闻。鼻之所闻。近则能知。内亦自了。如鼻内有病。亦自闻臭。如耳中风声。亦皆自闻如是识。二种所摄。眼识意识。如是尽摄。譬如一火。随然得名。或名木火。或名草火。一切诸识。亦复如是。因于意识。各各差别。天子当知。如是诸入。既得知已。莫得放逸。不放逸行。不贪不嗔不痴。如是善人。命终之时。不畏阎罗王使者所缚。不见可畏狱卒恶相。不见阎罗王恶境界也。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受安乐。乃至涅槃。成就无量。欢喜安乐。不放逸故。

复次天子。观十二入。无常苦空无我观其依止因缘而生。如是观已。离于放逸。观眼识生。犹如幻法。空无所有。非坚非实。破坏之法。眼识灭已。而生耳识。空无所有。不坚破坏。如是观内六入。外六入。或生或灭。斗诤爱味。衰变无常。从因缘生。如实知之。如是见已。不贪于色。若见爱色。不生染著。不放逸者。诸天五欲。尚不生贪。何况人欲。尔时释迦天王。而说颂曰。

迷惑于界入  妨于涅槃道
以此放逸故  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种过  是大恶道使
痴为第一恶  放逸故流转
愚痴放逸行  死常在手中
若有乐放逸  一切尽破坏
若人过一法  思惟于二法
知于三处相  是人则受乐
若天福德尽  放逸所破坏
堕落痴所诳  无人能救护
一法常最胜  能忍而修行
若与忍相应  悲念诸众生
命终怖畏时  得如是大力
是故离放逸  精进修诸行
若能舍无明  当守护明智
以知明无明  放逸不能坏
若人舍放逸  决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  则能自利益
放逸网自缚  勤修则解脱
如是缚解相  我今总略说
天子既已知  若有行放逸
至于临终时  乃知其果报

如是天帝释。广说十二入相。调伏放逸诸天子等。若诸天子。曾种善根。少行放逸。闻此法已。心自觉悟。不复放逸。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痈。破捺之时。捺已洗治。无所利益。亦复如是。

复次帝释天王。从一渐增。次第说于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于诸天大众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系心正念。觉因缘相。离于放逸。令其利益。见此变化。心生厌离。时天帝释。方便利益。为诸天众。广说妙法。诸天子。云何谄曲心不正直。坚著生死。故名谄曲。云何名妒。于他热恼。故名为妒。云何名悭。惧己物尽。而生贪惜。故名悭。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别则有三界所摄。嗔恨悭妒幻。欲界所系。谄曲一法。遍于欲界及于梵天。憍慢大慢。遍于三界。诸天子。是名十种不善大地法也。复有十种善大地法。何等为十。所谓不贪不痴。有惭有愧。有信调伏。不放逸精进。舍离不生侵恼。是名十种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异相。谓不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犹如梁柱。不痴善根。亦复如是。惭者自守正直。愧者愧于他人。信者于一切法。其心清净。调伏者。身心调善。离于恶法。依清凉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舍者于作不作。因缘之中。其心舍离。不侵恼者。不恼众生。是名十种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于命终时不畏死怖。不畏阎罗使者所缚。何以故。摄善法故。如向所说心心数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总说。是名十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观于自身。自见其身。不爱不迷。心不坚著是名初修。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毁訾不味不著不念。生厌离心。是则名曰第二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著境界。尽诸结使。是名修于不放逸行。是则名曰第三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忆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乐报。乐因乐缘。如是乐报。我当受之。断不善法是则名曰第四修也。

复次诸天子。修行乐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缘。云何因缘。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为妨碍。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是则名曰第五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无所有。互相因缘。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爱乐。是则名曰第六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缘。既生此念。异念所坏。我今所缘。生灭不善之念。坏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缘。是则名曰第七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颠倒。一切诸法。性无垢故。如是比丘。复自观察。我既有生。毕定当死。有为之法。无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是则名曰第八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九修耶。三烦恼根。三种对治。所谓贪欲嗔恚愚痴。贪欲之人。教不净观嗔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痴之人。教观因缘。是名对治。如是修观。心常思念。是则名曰第九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乐世间。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则名曰第十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一修。从他次第。闻无常法。念念不住从于处胎。生灭不住。如始处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时。如是比丘。及余修习。既修习已。临命终时。不畏阎罗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见丑恶怖畏之相。是则名曰十一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十三系念善修利益安乐。乃至涅槃。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灭。念不散乱。如是念已。若见好色。若见恶色。若见女人。观其身内。脓血不净之所住处。大小便利不净之处。如是系念。令不散乱。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应行处。若不系念。则著色欲。以是因缘。系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系念也。

复次第二系念。思惟观外境界。可爱园林及莲华池可爱河泉游戏之处。见已作如是念。如是可爱游戏之处。以愚痴心而生贪著。必当衰坏。树叶萎黄。失其本相。雕零堕落。状似枯死。荫影希疏。如是有为。一切无常。空无所有。何况爱法。如是作心系念。作是念已。心不贪著内外境界。魔不能乱。是名第二一心系念。

复次第三一心系念。利益安乐。云何系念。缘何等法。若食若眠。曾见美色。念不分别。心不系念。作如是念。愚痴凡夫。诸根贪著。不知厌足。如是系念。是名第三一心系念。

复次第四一心系念。随何等处。得供养利。衣服床褥。卧具医药。心不欢喜。不喜不乐。何以故。供养之利。利养疮深。割皮坏肉。坏肉断筋。断筋破骨。破骨伤髓。利养因缘。能坏善法。亦复如是。是名第四一心系念。

复次第五一心系念。若游城邑聚落村营。不住城邑。若有众人。往至其所。不与多言。不乐多语。何以故。若人游行城邑聚落。心则散乱。不能自利。如是一心系念。如实观之。是名第五一心系念。

复次第六一心系念。见如是过于冢间树下。若草[卄/积]边。若山涧边。若住空舍。无所爱著。亦无亲爱。不亲近他。善法增长。得自利益。远避众人。是名第六一心系念。

复次第七一心系念。闻说天报。心不爱乐。而生厌离。乐闻说于地狱苦果。其心无厌作如是念。天退衰没。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我今不复作地狱业。亦不随喜。见有作者。教令舍离。如是比丘。闻天不喜。闻地狱苦。不生怖畏。离忧离喜。常念善法。是名第七一心系念。

复次第八一心系念。我起善念。舍不善法。悉令尽坏。离于余气。生余善法。系念善法。若不善念。妨于善念。我已断不善念。如是攀缘。想念次第之数。一心系念。调伏其心。是人能于洄澓涌波。怨家之心。令住境界。是名第八一心系念。

复次第九一心系念。念佛功德念敬重法。念敬信师。随善师行。正意修行直视一寻。利益一切众生心念。度脱如是系念。得果不空乃至涅槃。是名第九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一心系念。善修正行。如有四种大怖畏至。谓衰老病死。怖畏死怨。不喜忆念。见四种法。流动无常。于寿命安隐。少壮具足。如是四种。如前所说。常有怖畏。如是修无常想。不乐五欲。不为爱怒之所使也。常行正念。则能碎于烦恼大山。是名第十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一一心系念不生分别。此是精进。此是懈怠。若生是念。则自毁伤。不恼他人。其心清净。系念调伏不恼众生。是名第十一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二一心系念。常听正法。闻已受持。既受持已。坚持不忘。是人知于善法及不善法。如是之人。如大闇中大灯明也。善不善法。于佛法中。皆能了知。犹如明灯。是名一心系念。如是一心系念。不为爱怒。不为魔使。是名第十二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三一心系念。念身受心念如是处。知于自相。正心系念。离放逸行。既不放逸。不为阎罗使者自在将去。以自在故。不失忆念。无非时行。不行非处。不行恶境。一切系念。是名第十三一心系念。

复次诸天子。有十四种善修其心。善调伏心。善清净心。离于放逸。何等十四。一者知足。二者精进。三者寂静。四者亲近善师。五者离恶知识。六者修习佛法。七者善观修习。八者舍于憍慢。九者信于因果法及非法。十者念于善欲。十一者不观女色。十二者不近亲族。十三者正住一切境界。十四者畏于生死。是名十四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缘。调伏其心。临命终时。不畏恶道阎罗狱卒。不开恶道门。不断正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随意将去。不作恶业。能得一切善法者。所谓善调伏心。令修善业。能将众生至人天中。开涅槃门。后得涅槃。是故诸天子。汝等应善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尚不见于阎罗使者。何况将去。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恶道畏。见阎罗王使者怖畏。我已如是一一渐增次第为汝说十四法。今当为汝说十五法。如我往昔。从佛所闻。我今当说。何等十五。若出家沙门。毁于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著袈裟。令他爱欲。乐好袈裟。以自庄严。其音粗恶。犹如驴声。细步徐行。端严威仪。为爱欲故。庄严其身。如是沙门。不勤精进。乐见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轻躁。欲心放逸。是故所著衣服。为遮寒热。才得覆身。不生贪著。不为爱著。放逸所诳。临命终时。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二法。知于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于施主所。施卧具医药。知足受畜。相应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门之法。是名知于第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三法。不以贪心念于卧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处。为饮食衣服故。舍离阿兰若处。入于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于知足。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及不放逸。若人乐贪。不乐知足。为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犹如痴狗。还自食吐。是名沙门第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四法。所读经典。不言多读。恐于施主多设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恐其难消。妨出家法。非我所应。自知止足。是名沙门知第四法。复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于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门。或为僧使。或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财物。于施主家。若饮一水。妨于善法。唐劳行使。虚作勤劳。而无福德。何以故。以贪味故。至施主家。令诸施主。心生轻贱。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众僧。此是第一轻慢因缘。所谓至檀越家。贪于食味。轻躁不正语。此三种法。世间出世间之所轻贱。是故知足不放逸行。舍于此法。是名沙门第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举宿食。若举宿食。心则贪著。不乐禅诵。贪著食味。恐后不得。如是少贪。妨沙门法。何况比丘。多贪供养。若畜此法。为于爱网。坚牢系缚。是名沙门第五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六法。若有沙门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说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说。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说。恐诸施主多设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若我受取。妨于善法。若我不受。坏弟子心。若生嗔恚。妨其善法。于未来世。得不饶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为爱摄。心不散乱。于正法中。生正念心。乐于林中。修学禅观。观身循身观。观心循心观。观受循受观。观法循法观。如是比丘。于有为狱。则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门第六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养。舍利养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识。乐多事务。乐多弟子。多利供养。贪乐请食。数见亲旧。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应与之共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与其相随。恐放逸故。如是比丘。乐于利养。众人所知。同处行故。亦谓此人多贪无厌。以供养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碍。若多事比丘。受他利养。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谄曲不实。诳于聚落诸施主等。谓是比丘。内心贪浊。以是因缘。令他见者内自毁伤。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应与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来出入。以生过故。是名沙门第七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远于利养。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时。种种技术。既出家已。不复自说。所谓医方工巧伎乐刀槊。如是种种技术。不自谈说。何以故。恐诸施主知我技术。多致供养。妨沙门法。或以如是世俗技术。心乐习行。毁坏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禅定。心不清净。妨沙门法。自利利他。亦皆损减。不能利益调伏弟子。是故应舍不说技术。是名沙门第八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远离供养。见塔寺中。若城邑内。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栅邑中。若近栅邑。见有僧寺。若有众多破戒比丘。多欲无厌。多畜饮食。食不净食。饮酒放逸。治生贩卖不净之物。出入财产。亲近俗人。以为知识不乐住寺。多乐住于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应与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静之心。欲离魔缚。不应住于如是之处。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栅邑中人。知诸比丘破戒行恶。谓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养。若我受此供养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养。众人嫌恨。亦令多人嗔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过已。少欲比丘。不应共于不净比丘同处而住。是名沙门第九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异相。少欲比丘。不应宣说。何以故。恐诸闻者。谓我当是阿罗汉人。多设供养。妨沙门法。或失神通。坏少欲法。是名沙门第十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从城至城。从村至村。从邑至邑。从乡至乡。以实神力。示于世间。如是舍利。是大福田。当设供养。如是比丘。少闻无智。称美赞叹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闻智慧。能为汝等。演说正法。施主闻已。敬重舍利。及多闻比丘。广设供养。若此比丘。受此供养。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应与此游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诸施主等。见此比丘不持禁戒。谓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应与破戒者行住坐卧。恐阎罗使狱卒缚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门第十一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头陀功德。无知识处。游行乞食。不行放逸。舍于著味。是名沙门第十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粪扫衣。知足受衣。畜陈故衣。于物知足。是名沙门第十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众。是名沙门第十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独行无侣。舍恶知识。摧破无始烦恼坚山。如是知足。得第一乐。临命终时。则不为于阎罗使者自在所缚。不见丑恶大怖畏相。心不怖畏。尔时释迦天王。即说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应修行
如是持戒人  则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为魔境缚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进  则无有众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于现在
亦知于未来  则脱烦恼缚
常乐不放逸  畏于不信法
修无垢净智  则近涅槃住
诸天受快乐  犹起放逸行
何况愚痴人  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断除
放逸众苦本  舍之如弃死

如是释迦天王。为诸天众化阎罗使。怖诸天子。为之说法。尔时帝释知诸天子于正法中心生信乐。见阎罗使。渐欲消灭。既见此事。复往诣于释迦天王。复有诸天。恐怖隐藏于园林中。一切皆往诣帝释所。尔时帝释知此诸天心之所念。随诸天众心渐清净。渐渐灭化。

持心内典经藏学修计划,读诵内学经典,大藏经,佛经,佛学,佛教文化。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第六之十二(三十三天之九)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告天子曰。此诸天子。以放逸行。不如实知。不行正法。我为如是放逸天子。欲令离于憍慢放逸。示如是化。此诸天子既生厌离。其心调伏。我今说法。必能信受。时天帝释见诸天子心调伏已。告诸天众。汝等谛听。当为汝说。如此丈夫。第一大力。形貌丑陋。能坏他人。难以为敌。非咒术力所能调伏。一切天众。无如之何。复有胜天。过于汝等。亦不能遮。复况汝等色力减少。无自在力。是丈夫者。名阎罗使。名死时使。以烦恼业。缚诸众生。缚之而去。将至地狱饿鬼畜生。有八种法。摄于一切生死众生。何等为八。一者一切生者。皆归于死。二者无有强健而不病恼。三者一切少壮。皆归衰老。四者具足财富。当有贫穷。五者皆由业故。有诸世间。业之所得。随顺于业。随所作业。或善不善。如是如是。得业果报。六者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无有坚固。七者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一切诸法。决定如是。八者世间放逸。无有安隐。必受苦果。是名八法。如是之法。于世间中。流转生死。从因缘生。如是之法。不可以力而抵扞之。非咒术力所能调伏。如是阎罗使者。非力能敌。非咒术力之所能遮。生死之法。法皆如是。若人造恶。能加苦恼。无量楚毒。诸天阿修罗人龙夜叉毗舍遮等。如是阎罗使者。皆能加害。令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时诸天众白帝释言。天王。我于如是阎罗使者。不得自在。唯愿天王。以方便力。令我得脱阎罗使者。我当随顺天王之教。尔时天王释迦提婆告诸天曰。有大方便。若能修者不为阎罗使者所害。云何方便。能得自在。谓断一法。言一法者。谓断放逸。复修二法。谓舍摩他毗婆舍那。复断三过。谓贪嗔痴。观四圣谛。苦集灭道。知五善护。谓五境界。复有六护。所谓六根知七正智。谓七觉分。行八圣道。谓正见等知。九众生居知。十业得果知。十一修知。十二入知。十三念随顺系念知。十四禅善修其心知。十五法知。于十六阿那波那知。十七中阴有道相续轮转行法知。十八界知。十九中有知。于欲界众生所居有。二十处知。其行业如是知者。则得自在。若天若人。能如是知。能断三恶道。能生一切善法。摄诸善法。若天若人。能断恶道。死则不为阎罗使者之所怖畏是故应舍放逸之行。放逸能断一切善法。犹如怨家。放逸之人。不得世乐及出世乐。放逸覆人。犹如畜生。未睡如睡。不知应作及不应作。福德非福德。亲友非亲友。福田非福田。应说不应说。不知利益。不知损减。不知功德。不知过恶。是名初恶。一切无利。衰恼之根本也。应断放逸。一切诸天。皆行放逸。云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尔时天主释迦提婆。而说颂曰。

若天人放逸  乐行于非法
至于临终时  则见阎罗使
放逸如毒害  智者所舍离
临于命终时  则无众苦恼
放逸死受苦  不放逸最乐
若欲求乐者  常应离放逸

诸天子。断一法者。谓断放逸。则有六种。何等为六。眼见色已。生放逸心。非如实见。或见好色。或见恶色。若黄若黑。若赤若白。若长若短。若方若圆。如是世间。不如实知。以放逸故。亦复不知出世之法。以放逸意。虽复见色。不如实见。于己身色。不能正观。不乐观于四真谛法。于诸色中。不实见实。心放逸故。不能观于世间之法及出世法。耳闻声已。不知其义。或歌或语。若义若非义。不解如是世间之义。若修多罗。若伽陀。若只夜。若毗伽那。若忧陀那。若尼陀那。若毗多迦。若阇多迦。若毗佛略。若阿浮多达摩。闻如是法。不解其义。以放逸故。命终之时。为阎罗使系缚将去。复有放逸。既闻诸香。鼻即贪嗅。不知花香及以果香。不知如是世间之香。先以烧香供养布施。以放逸故。不知诸香。复以放逸。不知诸味。其所食味。若甘若酢。若碱若苦。若辛若淡。若涩若滑。不知差别。心放逸故。不知如是世间之味。及以不知出世法味。以放逸故。复以放逸。不知身体。不作身业。修治宅舍。不修作业。不作众善。是人宅舍。物不具足。不知世间。所不应作。不知出世间所不应作。不近耆旧。亦不恭敬礼拜问讯。以放逸故。

诸天子。复以放逸。不知心法。若善不善若无记。不知临命终时。死杖所害。受大苦恼。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是故天子。应断一法。所谓放逸。修二法者。一者赊摩他。二者毗婆舍那。如是二法。示涅槃道。赊摩他者。能断生法及未生法。能令寂静。毗婆舍那者。见心见法二种身故。名毗婆舍那。如是二法。以为善伴。能断三过。若著欲者。教不净观。若嗔恚者。教慈心观。若愚痴者。教以智慧。如是三法。对治三法。令其不复起于放逸。若临终时。不复畏于阎罗使者。云何四圣谛。四圣谛者。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苦有二种。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谛者。谓阴界入。灭谛者。所谓寂灭。道谛者。谓八圣道。是名四圣谛。善护五境界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等。云何六护。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境界处善守护之。何等七法。谓七觉分。如人身分。亦如城分。亦如众分。是名菩提分。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念觉分者。有何等相。所谓念于有为过恶。念于实谛。念于涅槃寂灭之法。是名念觉分。择法觉分。有何等相。以智慧简择。云何简择。以如实相法。简择此法。思惟其义。心念其义。念念不离。既思念已。复修精进。是名精进觉分。念此法已。希欲心生。念如是义。而生欢喜。是名喜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身法心法。如实调伏。柔软轻乐。修行不乱。是名猗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缘于住心。以摄其心。是名定觉分。复舍定意。及以余念。是名舍觉分。如此之法。若果若智。及断烦恼。皆悉差别。其果亦别。上上转胜。一缘而生。其用各异。如是天子。是名七觉分。若有念者。能舍放逸。

诸天子。云何八圣道。能离放逸。怖畏未来。以求安乐。求涅槃道。正见圣谛。如实见。正思惟圣谛。正语圣谛。正业圣谛。正命圣谛。正精进圣谛。正念圣谛。正定圣谛。云何正见。如实见相应义。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如实见如实法自相平等相。于如是法。心念种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思惟四种口业。舍口四过。护持禁戒。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舍于三种身不善业。护持禁戒。是名正业。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舍。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于如是义。其心忆念。而起精进。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于如是法义。忆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于如是法义。以实念心。一心忆念。法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贤圣八圣道分。若能忆念。则不畏于阎罗王使。复观九种众生居处。

诸天子。又观十种大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触。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脱。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是名十大地法。共心而生。各各异相。汝等当知。何等相。如是之法。一缘而生。犹如日光。如是之法。共心而生。有增减相应相。云何名想。知差别相应。故名为想。云何名思。意缘三种。善不善无记。复有三种。谓身口意思。所依止而无相貌。云何名触。三种和合而生于触。起三种受。故名为触。天子当知。云何三触生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名作意。摄取于法。故名作意。云何名欲。忆念所作。故名为欲。

云何解脱。能辩了故。亦名为信。以能信故。亦名为力。以能持故。云何名念。若攀缘处。心不迷乱。是名为念。云何名三昧。若心一缘。是名三昧。云何名慧。分别观法。是名为慧。

诸天子。复有十种烦恼大地。若有受行如此法者。临命终时。为阎罗使。自在系缚。何等为十。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不念。四者乱心。五者愚痴。六者不善观。七者邪见解脱。八者不调伏。九者无明。十者放逸。是名十法烦恼大地。染生有法。为阎罗王使者所缚之因缘也。诸天子。如我所说。云何十种不善大地。云何不信。不信解脱。若不信于解脱之法。故名不信。云何懈怠。舍离精进。故名懈怠。云何不念。以忘失法。故名不念。云何乱心。其心不正。故名乱心。云何愚痴。无方便心。故名愚痴。云何不善观。不正观察。思惟非法。不行正道。不净见净。故名不善观。云何邪见。取颠倒法。坚著不舍。故名邪见。云何不调伏心。不寂静故。名不调伏。云何无明。迷于三界。故名无明。云何放逸。不作善业。故名放逸。是名十种烦恼大地。甚可鄙恶。

诸天子。复有十种染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嗔。二者恨。三者不悔。四者坚。五者幻。六者谄曲。七者嫉妒。八者悭。九者憍慢。十者大慢。是名十种染地法也。何故名曰染地法耶。大地所摄。故名染地。云何名嗔。其心粗恶故名为嗔。云何名恨。其心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云何不悔。乐作众恶。作已欢喜。故名不悔。云何名坚。作诸恶业。执著不舍。是名为坚。云何名幻。诳众生故。为十二入之所诳惑。故名为幻。天子当知。云何十二入。所谓内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内入。外有色声香味触法。是名外入。二种分别。一者相。二者自体大。所言相者。四大因缘。而生眼识。是名为眼。当知耳鼻舌身意。分别境界。各有自相。云何当知。自体相耶。言自体者。名不颠倒。以五因缘。而生眼识。何等为五。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忆念故。眼识得生。耳则不尔。耳识之生。明闇俱知。不因于明。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意识于明或时有用。或时不用。云何有用。云何不用。若眼识见色。意识决了。是名为用。云何或用。或有不用。眼识观色。若无光明。则无所见。余根所知。不因光明。是名识大。诸天子。复有四大因缘。各各相依。云何四大。互共相依。或增或减。眼增火大。鼻增地大。身增风大。舌增水大。耳增空大。此法增胜。耳中空界。意得取声。是故当知。故有增减。复次观入。何者近缘。何入远缘。鼻舌及身。如是三根。对触乃知。眼之所见。非近非远。耳之所闻。远则不了。近则能知。内亦自闻。鼻之所闻。近则能知。内亦自了。如鼻内有病。亦自闻臭。如耳中风声。亦皆自闻如是识。二种所摄。眼识意识。如是尽摄。譬如一火。随然得名。或名木火。或名草火。一切诸识。亦复如是。因于意识。各各差别。天子当知。如是诸入。既得知已。莫得放逸。不放逸行。不贪不嗔不痴。如是善人。命终之时。不畏阎罗王使者所缚。不见可畏狱卒恶相。不见阎罗王恶境界也。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受安乐。乃至涅槃。成就无量。欢喜安乐。不放逸故。

复次天子。观十二入。无常苦空无我观其依止因缘而生。如是观已。离于放逸。观眼识生。犹如幻法。空无所有。非坚非实。破坏之法。眼识灭已。而生耳识。空无所有。不坚破坏。如是观内六入。外六入。或生或灭。斗诤爱味。衰变无常。从因缘生。如实知之。如是见已。不贪于色。若见爱色。不生染著。不放逸者。诸天五欲。尚不生贪。何况人欲。尔时释迦天王。而说颂曰。

迷惑于界入  妨于涅槃道
以此放逸故  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种过  是大恶道使
痴为第一恶  放逸故流转
愚痴放逸行  死常在手中
若有乐放逸  一切尽破坏
若人过一法  思惟于二法
知于三处相  是人则受乐
若天福德尽  放逸所破坏
堕落痴所诳  无人能救护
一法常最胜  能忍而修行
若与忍相应  悲念诸众生
命终怖畏时  得如是大力
是故离放逸  精进修诸行
若能舍无明  当守护明智
以知明无明  放逸不能坏
若人舍放逸  决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  则能自利益
放逸网自缚  勤修则解脱
如是缚解相  我今总略说
天子既已知  若有行放逸
至于临终时  乃知其果报

如是天帝释。广说十二入相。调伏放逸诸天子等。若诸天子。曾种善根。少行放逸。闻此法已。心自觉悟。不复放逸。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痈。破捺之时。捺已洗治。无所利益。亦复如是。

复次帝释天王。从一渐增。次第说于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于诸天大众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系心正念。觉因缘相。离于放逸。令其利益。见此变化。心生厌离。时天帝释。方便利益。为诸天众。广说妙法。诸天子。云何谄曲心不正直。坚著生死。故名谄曲。云何名妒。于他热恼。故名为妒。云何名悭。惧己物尽。而生贪惜。故名悭。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别则有三界所摄。嗔恨悭妒幻。欲界所系。谄曲一法。遍于欲界及于梵天。憍慢大慢。遍于三界。诸天子。是名十种不善大地法也。复有十种善大地法。何等为十。所谓不贪不痴。有惭有愧。有信调伏。不放逸精进。舍离不生侵恼。是名十种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异相。谓不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犹如梁柱。不痴善根。亦复如是。惭者自守正直。愧者愧于他人。信者于一切法。其心清净。调伏者。身心调善。离于恶法。依清凉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舍者于作不作。因缘之中。其心舍离。不侵恼者。不恼众生。是名十种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于命终时不畏死怖。不畏阎罗使者所缚。何以故。摄善法故。如向所说心心数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总说。是名十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观于自身。自见其身。不爱不迷。心不坚著是名初修。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毁訾不味不著不念。生厌离心。是则名曰第二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著境界。尽诸结使。是名修于不放逸行。是则名曰第三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忆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乐报。乐因乐缘。如是乐报。我当受之。断不善法是则名曰第四修也。

复次诸天子。修行乐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缘。云何因缘。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为妨碍。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是则名曰第五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无所有。互相因缘。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爱乐。是则名曰第六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缘。既生此念。异念所坏。我今所缘。生灭不善之念。坏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缘。是则名曰第七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颠倒。一切诸法。性无垢故。如是比丘。复自观察。我既有生。毕定当死。有为之法。无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是则名曰第八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九修耶。三烦恼根。三种对治。所谓贪欲嗔恚愚痴。贪欲之人。教不净观嗔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痴之人。教观因缘。是名对治。如是修观。心常思念。是则名曰第九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乐世间。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则名曰第十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一修。从他次第。闻无常法。念念不住从于处胎。生灭不住。如始处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时。如是比丘。及余修习。既修习已。临命终时。不畏阎罗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见丑恶怖畏之相。是则名曰十一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十三系念善修利益安乐。乃至涅槃。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灭。念不散乱。如是念已。若见好色。若见恶色。若见女人。观其身内。脓血不净之所住处。大小便利不净之处。如是系念。令不散乱。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应行处。若不系念。则著色欲。以是因缘。系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系念也。

复次第二系念。思惟观外境界。可爱园林及莲华池可爱河泉游戏之处。见已作如是念。如是可爱游戏之处。以愚痴心而生贪著。必当衰坏。树叶萎黄。失其本相。雕零堕落。状似枯死。荫影希疏。如是有为。一切无常。空无所有。何况爱法。如是作心系念。作是念已。心不贪著内外境界。魔不能乱。是名第二一心系念。

复次第三一心系念。利益安乐。云何系念。缘何等法。若食若眠。曾见美色。念不分别。心不系念。作如是念。愚痴凡夫。诸根贪著。不知厌足。如是系念。是名第三一心系念。

复次第四一心系念。随何等处。得供养利。衣服床褥。卧具医药。心不欢喜。不喜不乐。何以故。供养之利。利养疮深。割皮坏肉。坏肉断筋。断筋破骨。破骨伤髓。利养因缘。能坏善法。亦复如是。是名第四一心系念。

复次第五一心系念。若游城邑聚落村营。不住城邑。若有众人。往至其所。不与多言。不乐多语。何以故。若人游行城邑聚落。心则散乱。不能自利。如是一心系念。如实观之。是名第五一心系念。

复次第六一心系念。见如是过于冢间树下。若草[卄/积]边。若山涧边。若住空舍。无所爱著。亦无亲爱。不亲近他。善法增长。得自利益。远避众人。是名第六一心系念。

复次第七一心系念。闻说天报。心不爱乐。而生厌离。乐闻说于地狱苦果。其心无厌作如是念。天退衰没。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我今不复作地狱业。亦不随喜。见有作者。教令舍离。如是比丘。闻天不喜。闻地狱苦。不生怖畏。离忧离喜。常念善法。是名第七一心系念。

复次第八一心系念。我起善念。舍不善法。悉令尽坏。离于余气。生余善法。系念善法。若不善念。妨于善念。我已断不善念。如是攀缘。想念次第之数。一心系念。调伏其心。是人能于洄澓涌波。怨家之心。令住境界。是名第八一心系念。

复次第九一心系念。念佛功德念敬重法。念敬信师。随善师行。正意修行直视一寻。利益一切众生心念。度脱如是系念。得果不空乃至涅槃。是名第九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一心系念。善修正行。如有四种大怖畏至。谓衰老病死。怖畏死怨。不喜忆念。见四种法。流动无常。于寿命安隐。少壮具足。如是四种。如前所说。常有怖畏。如是修无常想。不乐五欲。不为爱怒之所使也。常行正念。则能碎于烦恼大山。是名第十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一一心系念不生分别。此是精进。此是懈怠。若生是念。则自毁伤。不恼他人。其心清净。系念调伏不恼众生。是名第十一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二一心系念。常听正法。闻已受持。既受持已。坚持不忘。是人知于善法及不善法。如是之人。如大闇中大灯明也。善不善法。于佛法中。皆能了知。犹如明灯。是名一心系念。如是一心系念。不为爱怒。不为魔使。是名第十二一心系念。

复次第十三一心系念。念身受心念如是处。知于自相。正心系念。离放逸行。既不放逸。不为阎罗使者自在将去。以自在故。不失忆念。无非时行。不行非处。不行恶境。一切系念。是名第十三一心系念。

复次诸天子。有十四种善修其心。善调伏心。善清净心。离于放逸。何等十四。一者知足。二者精进。三者寂静。四者亲近善师。五者离恶知识。六者修习佛法。七者善观修习。八者舍于憍慢。九者信于因果法及非法。十者念于善欲。十一者不观女色。十二者不近亲族。十三者正住一切境界。十四者畏于生死。是名十四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缘。调伏其心。临命终时。不畏恶道阎罗狱卒。不开恶道门。不断正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随意将去。不作恶业。能得一切善法者。所谓善调伏心。令修善业。能将众生至人天中。开涅槃门。后得涅槃。是故诸天子。汝等应善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尚不见于阎罗使者。何况将去。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恶道畏。见阎罗王使者怖畏。我已如是一一渐增次第为汝说十四法。今当为汝说十五法。如我往昔。从佛所闻。我今当说。何等十五。若出家沙门。毁于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著袈裟。令他爱欲。乐好袈裟。以自庄严。其音粗恶。犹如驴声。细步徐行。端严威仪。为爱欲故。庄严其身。如是沙门。不勤精进。乐见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轻躁。欲心放逸。是故所著衣服。为遮寒热。才得覆身。不生贪著。不为爱著。放逸所诳。临命终时。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二法。知于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于施主所。施卧具医药。知足受畜。相应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门之法。是名知于第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三法。不以贪心念于卧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处。为饮食衣服故。舍离阿兰若处。入于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于知足。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及不放逸。若人乐贪。不乐知足。为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犹如痴狗。还自食吐。是名沙门第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四法。所读经典。不言多读。恐于施主多设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恐其难消。妨出家法。非我所应。自知止足。是名沙门知第四法。复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于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门。或为僧使。或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财物。于施主家。若饮一水。妨于善法。唐劳行使。虚作勤劳。而无福德。何以故。以贪味故。至施主家。令诸施主。心生轻贱。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众僧。此是第一轻慢因缘。所谓至檀越家。贪于食味。轻躁不正语。此三种法。世间出世间之所轻贱。是故知足不放逸行。舍于此法。是名沙门第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举宿食。若举宿食。心则贪著。不乐禅诵。贪著食味。恐后不得。如是少贪。妨沙门法。何况比丘。多贪供养。若畜此法。为于爱网。坚牢系缚。是名沙门第五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六法。若有沙门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说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说。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说。恐诸施主多设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若我受取。妨于善法。若我不受。坏弟子心。若生嗔恚。妨其善法。于未来世。得不饶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为爱摄。心不散乱。于正法中。生正念心。乐于林中。修学禅观。观身循身观。观心循心观。观受循受观。观法循法观。如是比丘。于有为狱。则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门第六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养。舍利养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识。乐多事务。乐多弟子。多利供养。贪乐请食。数见亲旧。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应与之共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与其相随。恐放逸故。如是比丘。乐于利养。众人所知。同处行故。亦谓此人多贪无厌。以供养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碍。若多事比丘。受他利养。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谄曲不实。诳于聚落诸施主等。谓是比丘。内心贪浊。以是因缘。令他见者内自毁伤。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应与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来出入。以生过故。是名沙门第七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远于利养。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时。种种技术。既出家已。不复自说。所谓医方工巧伎乐刀槊。如是种种技术。不自谈说。何以故。恐诸施主知我技术。多致供养。妨沙门法。或以如是世俗技术。心乐习行。毁坏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禅定。心不清净。妨沙门法。自利利他。亦皆损减。不能利益调伏弟子。是故应舍不说技术。是名沙门第八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远离供养。见塔寺中。若城邑内。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栅邑中。若近栅邑。见有僧寺。若有众多破戒比丘。多欲无厌。多畜饮食。食不净食。饮酒放逸。治生贩卖不净之物。出入财产。亲近俗人。以为知识不乐住寺。多乐住于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应与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静之心。欲离魔缚。不应住于如是之处。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栅邑中人。知诸比丘破戒行恶。谓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养。若我受此供养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养。众人嫌恨。亦令多人嗔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过已。少欲比丘。不应共于不净比丘同处而住。是名沙门第九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异相。少欲比丘。不应宣说。何以故。恐诸闻者。谓我当是阿罗汉人。多设供养。妨沙门法。或失神通。坏少欲法。是名沙门第十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从城至城。从村至村。从邑至邑。从乡至乡。以实神力。示于世间。如是舍利。是大福田。当设供养。如是比丘。少闻无智。称美赞叹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闻智慧。能为汝等。演说正法。施主闻已。敬重舍利。及多闻比丘。广设供养。若此比丘。受此供养。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应与此游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诸施主等。见此比丘不持禁戒。谓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应与破戒者行住坐卧。恐阎罗使狱卒缚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门第十一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头陀功德。无知识处。游行乞食。不行放逸。舍于著味。是名沙门第十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粪扫衣。知足受衣。畜陈故衣。于物知足。是名沙门第十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众。是名沙门第十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独行无侣。舍恶知识。摧破无始烦恼坚山。如是知足。得第一乐。临命终时。则不为于阎罗使者自在所缚。不见丑恶大怖畏相。心不怖畏。尔时释迦天王。即说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应修行
如是持戒人  则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为魔境缚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进  则无有众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于现在
亦知于未来  则脱烦恼缚
常乐不放逸  畏于不信法
修无垢净智  则近涅槃住
诸天受快乐  犹起放逸行
何况愚痴人  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断除
放逸众苦本  舍之如弃死

如是释迦天王。为诸天众化阎罗使。怖诸天子。为之说法。尔时帝释知诸天子于正法中心生信乐。见阎罗使。渐欲消灭。既见此事。复往诣于释迦天王。复有诸天。恐怖隐藏于园林中。一切皆往诣帝释所。尔时帝释知此诸天心之所念。随诸天众心渐清净。渐渐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