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器
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贤圣品第六
已说诸烦恼。修行今当说。

初则名始业  次则已习行
思惟已度者  当知第三种

三种修行。谓始业已习行思惟已度。始业者。不净转。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习行者。受自相念处转。未曾得决定分善根。此上当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复次不净观亦三种修行。谓从足指起乃至顶。除去皮血肉意解思惟。是名始业。于此骨琐不作想生周遍大地。又观骨琐不作想。彼骨琐展转相对大风飘抟消为雪聚。是名已习行。略观骨琐还至自身。于其所缘清净寂静唯观一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当知善根渐增。当知一切余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说修行。余今当说。

若此烦恼怖  远离诸贤圣
如实正具足  方便应善听

若者。若种若方便若分别。此者。次第说示烦恼烦恼者。热恼故。亦离一切有漏。但烦恼过如毒饭。是故说离烦恼众恐怖本者。起种种业种种生。远离者。数灭灭。贤圣者。正定聚。谓七人及真实凡夫。如实正具足者。谓住真实道。方便应善听者。彼方便道当一心听。方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脱行施等起非唯道。三苦所逼迫世间不能觉。欲令修定故。

始于自身分  系缚心令定
欲缚于识足  为尽智慧怨

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处也。若眉间鼻端及足指。系缚者。安立缘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谓自心定力故起智慧。问何故。答欲缚于识足。心流转不住故缚一缘中。一心故知真实不乱。问何故缚一缘中。答为尽智慧怨。智慧怨者。谓诸烦恼彼应断。虽观他身如观死尸。契经说。以彼远因故。此说近因观。又随顺一切度门故。谓观白骨身分随顺三度门。观死尸唯随顺一不净度门。三度门者。谓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彼贪欲者以不净观度。觉观者以安般念度。见行者以界方便观度。如师所授随乐修行。不净观安般念。契经品广说。界方便观今当说。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观真实缘起之法。宿业烦恼种无量法。积聚五阴起积聚想。以愚惑故。于缘起所作中。计我作等诸邪见缚。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已。能于自身界方便。观此身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谓地等六界。彼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摇故得增长。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识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观察此色犹如猛风飘散积沙。于无色法先后相续异分观察。如是观者。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槃。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问如是观已复云何。答。

是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观

彼修行者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一一住已。身受心法各观真实。真实者不颠倒。相者二种。谓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种。及所造随觉相是受自相。识相是心目相。法念处有种种法种种各异相。随知是想相。为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后当说。问此念处如大地建立应说一。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软中上分别应说三。即此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六。身等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八。九品分别应说九。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分别应说十二。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十八。身等软中上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十四。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若厌离若不乐若观察分别应说三十六。身等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七十二。若念念分别应说无量。何故说四念处耶。答四倒四念四识住及阴。以四种修所治故。说四种随修法。彼治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处。治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处。治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处。治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处。如是余种随所应说。问此念处云何满。答以二因缘满。谓坏境界及善根增。坏境界者。以极微刹那坏境界随其义。善根增者。谓依软善根中依中增。是名为满。问何故前说身念处。后乃至法念处耶。答起随顺故。世尊说三种随顺。起随顺。说随顺。无间等随顺。起随顺者。谓念处及禅。无色修行者。前起身念处乃至后起法念处。是故世尊前说身念处乃至法念处。当知禅无色亦如是。说随顺者。正断如意足根力觉道枝乘。一刹那起精进具四正断说易故。已生恶不善法方便令断。乃至已生善法方便令住。如是广说。如是正断。以所作故说四正断。非自性故。无间等随顺者。说真谛修行者先入苦无间等故。是故前说。广说如是。问何故修行者先起身念处乃至法念处耶。答粗故。五阴何者粗。谓四种及所造。是故先观受。虽非色以行粗故次说。谓手足等痛受则随转。虽想行阴粗非识。而与涅槃合施设。法念处故彼最细。是故先观心后观法。虽一切悉是法。此于法想满故建立。是故说一法念处非余。如界品中说。法入此中亦尔(想满者于声是想于义是名满)。问几种念处。答。

三种说念处  自性及与共
亦说名为缘  闻等慧亦然

三种说念处自性及与共亦说名为缘者。三种念处。谓自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自性念处者。说不颠倒惠。何以故。如说顺身观身观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缘故。除自性过故说念处。共念处者。与正慧一果法。如世尊说。比丘善法积聚。谓四念处。是为正说。缘念处者。一切法如所说。比丘一切法说四念处。是为正说也摄受具故。及略缘故。共念处断烦恼非余。自性念处虽有略境界。彼具不足故。摄受具道断烦恼。缘念处虽摄众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断烦恼。问唯此念处三种。余亦然耶。答闻等慧亦然。余亦三种。谓闻思修。闻者常于名处起。从师受契经律阿毗昙思者或思处起。或离思。修者一向离名起。如三人学浮。一始学二半学三善学。始学者近岸。半学者或近或离。善学者离岸。初人者譬闻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譬修慧。修慧能断烦恼永离名故。及正定故。谓二种无义者不然。何故。趣修慧故。修慧者具四念处。身受心法。彼法念处断烦恼非余。总境界故。非余。事境界故。起法念处故亦非无义。法念处二种。坏缘不坏缘。若慧缘色是身念处。若缘受是受念处。若缘心是心念处。若缘想行及无为是不坏缘。法念处余今当说。

入法中总观  得法真实相
此四是无常  空无我非乐

入法中总观得法真实相者。修行者入不坏缘法念处。修一一念处。遍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已。入坏缘法念处。色受缘念处色想缘色行缘色识缘。如是三四五阴缘。是法念处。成一切身受心法念处。一觉总观度此云何。此四是无常空无我非乐。以无常等行总观一切有漏法。彼念念灭故无常。离常等故空。不自在故无我实逼迫故苦。

从是名为暖  于法觉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从是名为暖于法觉而生者。彼修行者于坏缘法念处次第生善根名为暖。问几行何境界。答十六行等起观察四圣谛。彼暖法行苦谛等十六行。彼苦圣谛四行。乃至道圣谛四行。行义智品当广说。彼暖法生。缘三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四。自分非不自分。缘灭谛法念处现在修即此未来修。非初离阴观得修缘阴道。一行现在修未来四。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修未增善根。修自分行曾善根。现在修修自分不自分行。暖法是慧自在随转法则五阴性。暖者生圣智火故。暖为种故说暖法。

是法增长已  生顶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于一刹那

是法增长已生顶及于忍者。修行者正方便正忆念增长。得随顺善业众具故。暖法得增长。次生善根名为顶。缘四圣谛行十六行。彼顶法缘四谛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善根亦慧性随转法五阴性。顶法者在暖上故曰顶。劣于忍名为下。或时世尊说。信如为波罗延说。或说慧如为诸年少比丘说受事。于此顶退名顶退名顶堕。暖亦应有堕但不说。顶堕者以多忧恼故有。三处起大忧恼如失大宝。谓非想非非想离欲退离欲界欲。及顶法退者名不成就性。彼修行者于此正方便成就顶善根。增进生谛顺忍。缘四谛行十六行。初忍及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忍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暖顶亦堪忍者不然。忍不退故。违恶趣故。近圣道故。是故说谛顺忍非暖顶。问忍增长生何善根。答得世第一法依于一刹那。谓增上忍次第缘生。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世间第一法。此亦五阴性。彼有漏故名世间。胜暖等故说第一。此亦凡夫所修最上功德。一刹那不住故。似见道故。暖顶忍相续故。有说。彼慧修一切总观法念处。次第生决定分世间行善根。彼建立九品彼软软软中软上名暖法。中软中中名顶法。中上上软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若观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法。观察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世间第一法。彼得暖法已。若退舍若命终舍若度界地舍。亦起无间业断善根生恶趣中。缘此福故要得涅槃。顶法退亦如是。唯除断善根。忍则不退。有命终舍及度界地舍。不作无间业不断善根不堕恶趣。以忍大力故。如师子王群兽远避。忍力如是。一切恶心非数灭亦如大王之所住处。人天恶行心皆柔软。问世间第一法何缘几行。答。

下苦有四行  说摄依六地
忍法亦如是  谓余或依七

下苦有四行者。欲界苦说下。彼世间第一法所缘。无常苦空。无我行转非余。似见道故。有二种修行者。爱行及见行。爱行有二种。我慢行及懈怠增。见行亦二种。我及我所计著。我慢者。修无常行世间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我行计著者。修非我行。我所计著者。修空行。问几地所摄。答谓摄依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非欲界。无定故。非无色界。无见道故。问余决定分善根几地摄。答忍法亦如是。谓忍六地摄。如世间第一法。谓余或依七者。暖顶亦六地。尊者瞿沙。欲令欲界亦有。问已说决定分次第起。圣道次第起复云何。答。

世间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忍次生于智  俱观于下苦

世间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间第一法次第生苦法忍。欲界见苦断十使对治。是则初无漏无碍道。复次世间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舍邪业邪趣邪见。邪业者五无间业。邪趣者恶趣。邪见者五见。又世间第一法分苦法忍作五种定。谓地定行定缘定刹那定次第缘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间第一法。即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间第一法。即此行苦法忍。缘定者。必同缘故。刹那定者。若此刹那背。即此刹那生。次第缘定者。世间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增上忍分作三种定。除刹那及次第缘。以是故缘苦忍。后得超升离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无色界苦乃至色无色界行对治。是名下忍。彼复思惟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对治。舍色无色界行对治。是中忍。彼一一谛观察舍还。乃至欲界苦相续修。然后复舍。相续乃至欲界苦一刹那思惟。是增上忍。然后生世间第一法。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自性。问此忍智何缘。答俱观于下苦。下苦是欲界苦。彼苦俱观。

谓色无色苦  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  说是十六心

谓色无色苦者。色无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无碍道。苦比智解脱道。集灭道亦然者。集灭道谛亦以二忍为无碍道。二智为解脱道。此法无间等是说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顷为法无间等。无间等是见义。此十五心顷是见道。最后一心是修道。问何故三谛忍及智见道摄。道谛最后心修道摄耶。答修十六行道故。道比智相应修十六行。非见道修十六行道比智相续故。果道所摄。谓不应者不然。如尽智成者此则成。若此非分者无学道亦非分。略说三地。见地修地无学地。于此诸地建立人。如是义今当说。

随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随信行钝见  当知亦在中

随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见道十五心人。若利根说随法行。随法行故说随法行。不从他信故。随信行钝见当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钝根者说随信行。信他得度故。随信行者少观察。随法行者多观察。

随信随法行  若具烦恼缚
乃至五种断  当知向始果

此随信随法行人。若具烦恼缚。若一二三四五种断名向须陀洹果。烦恼上上等分别故立九品。彼若凡夫时未曾断一品名具缚。若断一品名不具缚。若断五品超升离生。欲界见苦断五品断苦法智得解脱证。乃至见道断五品断道法智得解脱证。欲界修道断五品断斯陀含果得解脱证。

六断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离欲至八地  是则第三向

六尽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断。此说向斯陀含果。离欲至八地是则第三向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离欲乃至无所有处尽。彼俱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于果
软见信解脱  利见名见到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于果者。第十六心名道比智相应彼起俱说住果。若须陀洹若斯陀含若阿那含。软见信解脱者。若软见入见道名随信行。彼住三果时名信解脱。利见名见到者。若利根入见道名随法行。彼住三果时名见到。见到信根胜信解脱。但以慧所勋故说见到。

非事诸烦恼  谓彼一切尽
乃至未进行  是名须陀洹

若见道断八十八结尽。是须陀洹果。乃至未集行。是名住须陀洹果。若方便断上上种。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种乃至五品断超升离生道比智起名须陀洹。非向斯陀含。以向彼果道。未一念现在前故。问断众多烦恼。何故世尊说三结尽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见疑爱恚慢无明。彼见道断六。五见及疑。彼见道断六使永尽。彼三转三随转。彼身见是转。边见是随转。戒取是转。见取是随转。疑是转。邪见是随转。已说转。当知已说随转。是故世尊说。三结尽是须陀洹。复次此诸烦恼。或一种二种四种。已说身见当知已说一种。已说戒取当知已说二种。已说疑当知已说四种。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缘无漏缘尽当知。此结已尽已知。乃至阿罗汉。犹有相似随转故。

未尽修道种  受生生死七
当知彼所说  极满须陀洹

彼须陀洹修道种未尽。彼极满当知七有。七生人间中阴生阴及欲界天。此总说七有。不过七故。如七叶树。问何故说七有。不增不减耶。答如七步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业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八。彼住增上忍时。除欲界七生。余一切生。得非数灭至竟不现在前。若人间超升离生人间满七天上者还天上满。中间圣道虽现在前。业力持故不般涅槃。问若满七生。佛不出世。彼云何得阿罗汉果。答有说。在家得阿罗汉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说。即彼形自出家。成就不坏净故。希望具足故。见恶行过故。是故须陀洹法不堕恶趣。又佛种性中生故。智火明净故。见境界过故。止观具足故。圣道药所勋故。如王大子。如内火增人。如巧便鱼。是故须陀洹不堕恶趣。凡夫虽不堕恶趣。以少及不定故不说。住正定聚故说定。必得涅槃故说趣正觉。七有者如前说。住者中阴。生者生阴。故说住生。更不受余生故名住苦边。不必一切须陀洹满七有也。

若断三四种  成就彼对治
余二生三生  是说名家家

三因缘故建立家家。谓烦恼断成就根及受生。烦恼断者。欲界修道断烦恼。三品四品断无有五品断名家家。若能断五品者。势力故必断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对治无漏诸根。受生者。或更受欲界。余二生三生。若三因缘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种家家。若天若人。天家家者。谓欲界天。或受二生三生。或受一天处种类身。或二或三。人家家者。谓人间身。或一天下或二或三。或一家或二或三。问家家有何义。答从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须陀洹胜者名家家。

六品烦恼断  见道断一切
是说斯陀含  谓彼未进行

若欲界修道断上三品中三品。及见道断一切尽住果未进行。名斯陀含。问斯陀含有何义。答于此命终生欲界天。一来人间而般涅槃。

若七八品断  成就对治根
余则受一生  是名一种子

若欲界修道断七品八品。及见道断一切尽。得彼对治无漏根。欲界余一生名一种子。三因缘一一不具非一种子。若天一种子受天一身而般涅槃。人间亦尔。余一生种子故说一种子。问何故八品断名一种子。五品断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犹生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不为障碍。一种子九品尽生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极作障碍。以是故说三处众生业极作恼乱。三处后当说。一种子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尽不还  当知有多种
或五及七八  或复说众多

九品尽不还者。见道断一切及欲界修道断九品结尽当知阿那含。问有尔所烦恼断。何故世尊说五下分结尽为阿那含耶。答一二四五种。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摄故。可恶卑下同义。复次二种下。界下及众生下。界下者欲界。众生下者凡夫。贪恚系故。下界者难度故。身见戒取疑系故。众生下如守门防逻故。圣人或先断二结或三结。集断故说五。不还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种。或五及七八或复说众多。是说阿那含五种者。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种。如契经说(中般涅槃三种者一如小迸木火二如小小迸热铁三如迸烧铁丸此即契经说)。四如前说。八者。五种如前说。又现法般涅槃无色界阿那含及不定人。色界五种根建立则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则二十。初禅有五。乃至第四禅亦五。种性建立则三十。中般涅槃有六种。谓退法种性。思法护法住法升进法不动法种性。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处所建立则八十。梵身天五。如是乃至阿迦腻吒天。种性根建立则九十。地种性建立则百二十。地种性根建立则三百六十。种性处建立则四百八十。种性处根建立则一千四百四十。记曰。

十五有二十  三十与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三百六十
四百八十种  千四百四十
如是广略说  摄受阿那含
根地及种性  处所广建立
随彼烦恼断  今当次第说

持心内典经藏学修计划,读诵内学经典,大藏经,佛经,佛学,佛教文化。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贤圣品第六
已说诸烦恼。修行今当说。

初则名始业  次则已习行
思惟已度者  当知第三种

三种修行。谓始业已习行思惟已度。始业者。不净转。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习行者。受自相念处转。未曾得决定分善根。此上当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复次不净观亦三种修行。谓从足指起乃至顶。除去皮血肉意解思惟。是名始业。于此骨琐不作想生周遍大地。又观骨琐不作想。彼骨琐展转相对大风飘抟消为雪聚。是名已习行。略观骨琐还至自身。于其所缘清净寂静唯观一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当知善根渐增。当知一切余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说修行。余今当说。

若此烦恼怖  远离诸贤圣
如实正具足  方便应善听

若者。若种若方便若分别。此者。次第说示烦恼烦恼者。热恼故。亦离一切有漏。但烦恼过如毒饭。是故说离烦恼众恐怖本者。起种种业种种生。远离者。数灭灭。贤圣者。正定聚。谓七人及真实凡夫。如实正具足者。谓住真实道。方便应善听者。彼方便道当一心听。方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脱行施等起非唯道。三苦所逼迫世间不能觉。欲令修定故。

始于自身分  系缚心令定
欲缚于识足  为尽智慧怨

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处也。若眉间鼻端及足指。系缚者。安立缘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谓自心定力故起智慧。问何故。答欲缚于识足。心流转不住故缚一缘中。一心故知真实不乱。问何故缚一缘中。答为尽智慧怨。智慧怨者。谓诸烦恼彼应断。虽观他身如观死尸。契经说。以彼远因故。此说近因观。又随顺一切度门故。谓观白骨身分随顺三度门。观死尸唯随顺一不净度门。三度门者。谓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彼贪欲者以不净观度。觉观者以安般念度。见行者以界方便观度。如师所授随乐修行。不净观安般念。契经品广说。界方便观今当说。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观真实缘起之法。宿业烦恼种无量法。积聚五阴起积聚想。以愚惑故。于缘起所作中。计我作等诸邪见缚。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已。能于自身界方便。观此身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谓地等六界。彼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摇故得增长。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识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观察此色犹如猛风飘散积沙。于无色法先后相续异分观察。如是观者。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槃。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问如是观已复云何。答。

是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观

彼修行者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一一住已。身受心法各观真实。真实者不颠倒。相者二种。谓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种。及所造随觉相是受自相。识相是心目相。法念处有种种法种种各异相。随知是想相。为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后当说。问此念处如大地建立应说一。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软中上分别应说三。即此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六。身等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八。九品分别应说九。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分别应说十二。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十八。身等软中上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十四。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若厌离若不乐若观察分别应说三十六。身等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七十二。若念念分别应说无量。何故说四念处耶。答四倒四念四识住及阴。以四种修所治故。说四种随修法。彼治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处。治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处。治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处。治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处。如是余种随所应说。问此念处云何满。答以二因缘满。谓坏境界及善根增。坏境界者。以极微刹那坏境界随其义。善根增者。谓依软善根中依中增。是名为满。问何故前说身念处。后乃至法念处耶。答起随顺故。世尊说三种随顺。起随顺。说随顺。无间等随顺。起随顺者。谓念处及禅。无色修行者。前起身念处乃至后起法念处。是故世尊前说身念处乃至法念处。当知禅无色亦如是。说随顺者。正断如意足根力觉道枝乘。一刹那起精进具四正断说易故。已生恶不善法方便令断。乃至已生善法方便令住。如是广说。如是正断。以所作故说四正断。非自性故。无间等随顺者。说真谛修行者先入苦无间等故。是故前说。广说如是。问何故修行者先起身念处乃至法念处耶。答粗故。五阴何者粗。谓四种及所造。是故先观受。虽非色以行粗故次说。谓手足等痛受则随转。虽想行阴粗非识。而与涅槃合施设。法念处故彼最细。是故先观心后观法。虽一切悉是法。此于法想满故建立。是故说一法念处非余。如界品中说。法入此中亦尔(想满者于声是想于义是名满)。问几种念处。答。

三种说念处  自性及与共
亦说名为缘  闻等慧亦然

三种说念处自性及与共亦说名为缘者。三种念处。谓自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自性念处者。说不颠倒惠。何以故。如说顺身观身观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缘故。除自性过故说念处。共念处者。与正慧一果法。如世尊说。比丘善法积聚。谓四念处。是为正说。缘念处者。一切法如所说。比丘一切法说四念处。是为正说也摄受具故。及略缘故。共念处断烦恼非余。自性念处虽有略境界。彼具不足故。摄受具道断烦恼。缘念处虽摄众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断烦恼。问唯此念处三种。余亦然耶。答闻等慧亦然。余亦三种。谓闻思修。闻者常于名处起。从师受契经律阿毗昙思者或思处起。或离思。修者一向离名起。如三人学浮。一始学二半学三善学。始学者近岸。半学者或近或离。善学者离岸。初人者譬闻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譬修慧。修慧能断烦恼永离名故。及正定故。谓二种无义者不然。何故。趣修慧故。修慧者具四念处。身受心法。彼法念处断烦恼非余。总境界故。非余。事境界故。起法念处故亦非无义。法念处二种。坏缘不坏缘。若慧缘色是身念处。若缘受是受念处。若缘心是心念处。若缘想行及无为是不坏缘。法念处余今当说。

入法中总观  得法真实相
此四是无常  空无我非乐

入法中总观得法真实相者。修行者入不坏缘法念处。修一一念处。遍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已。入坏缘法念处。色受缘念处色想缘色行缘色识缘。如是三四五阴缘。是法念处。成一切身受心法念处。一觉总观度此云何。此四是无常空无我非乐。以无常等行总观一切有漏法。彼念念灭故无常。离常等故空。不自在故无我实逼迫故苦。

从是名为暖  于法觉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从是名为暖于法觉而生者。彼修行者于坏缘法念处次第生善根名为暖。问几行何境界。答十六行等起观察四圣谛。彼暖法行苦谛等十六行。彼苦圣谛四行。乃至道圣谛四行。行义智品当广说。彼暖法生。缘三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四。自分非不自分。缘灭谛法念处现在修即此未来修。非初离阴观得修缘阴道。一行现在修未来四。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修未增善根。修自分行曾善根。现在修修自分不自分行。暖法是慧自在随转法则五阴性。暖者生圣智火故。暖为种故说暖法。

是法增长已  生顶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于一刹那

是法增长已生顶及于忍者。修行者正方便正忆念增长。得随顺善业众具故。暖法得增长。次生善根名为顶。缘四圣谛行十六行。彼顶法缘四谛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善根亦慧性随转法五阴性。顶法者在暖上故曰顶。劣于忍名为下。或时世尊说。信如为波罗延说。或说慧如为诸年少比丘说受事。于此顶退名顶退名顶堕。暖亦应有堕但不说。顶堕者以多忧恼故有。三处起大忧恼如失大宝。谓非想非非想离欲退离欲界欲。及顶法退者名不成就性。彼修行者于此正方便成就顶善根。增进生谛顺忍。缘四谛行十六行。初忍及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忍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暖顶亦堪忍者不然。忍不退故。违恶趣故。近圣道故。是故说谛顺忍非暖顶。问忍增长生何善根。答得世第一法依于一刹那。谓增上忍次第缘生。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世间第一法。此亦五阴性。彼有漏故名世间。胜暖等故说第一。此亦凡夫所修最上功德。一刹那不住故。似见道故。暖顶忍相续故。有说。彼慧修一切总观法念处。次第生决定分世间行善根。彼建立九品彼软软软中软上名暖法。中软中中名顶法。中上上软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若观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法。观察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世间第一法。彼得暖法已。若退舍若命终舍若度界地舍。亦起无间业断善根生恶趣中。缘此福故要得涅槃。顶法退亦如是。唯除断善根。忍则不退。有命终舍及度界地舍。不作无间业不断善根不堕恶趣。以忍大力故。如师子王群兽远避。忍力如是。一切恶心非数灭亦如大王之所住处。人天恶行心皆柔软。问世间第一法何缘几行。答。

下苦有四行  说摄依六地
忍法亦如是  谓余或依七

下苦有四行者。欲界苦说下。彼世间第一法所缘。无常苦空。无我行转非余。似见道故。有二种修行者。爱行及见行。爱行有二种。我慢行及懈怠增。见行亦二种。我及我所计著。我慢者。修无常行世间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我行计著者。修非我行。我所计著者。修空行。问几地所摄。答谓摄依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非欲界。无定故。非无色界。无见道故。问余决定分善根几地摄。答忍法亦如是。谓忍六地摄。如世间第一法。谓余或依七者。暖顶亦六地。尊者瞿沙。欲令欲界亦有。问已说决定分次第起。圣道次第起复云何。答。

世间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忍次生于智  俱观于下苦

世间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间第一法次第生苦法忍。欲界见苦断十使对治。是则初无漏无碍道。复次世间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舍邪业邪趣邪见。邪业者五无间业。邪趣者恶趣。邪见者五见。又世间第一法分苦法忍作五种定。谓地定行定缘定刹那定次第缘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间第一法。即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间第一法。即此行苦法忍。缘定者。必同缘故。刹那定者。若此刹那背。即此刹那生。次第缘定者。世间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增上忍分作三种定。除刹那及次第缘。以是故缘苦忍。后得超升离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无色界苦乃至色无色界行对治。是名下忍。彼复思惟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对治。舍色无色界行对治。是中忍。彼一一谛观察舍还。乃至欲界苦相续修。然后复舍。相续乃至欲界苦一刹那思惟。是增上忍。然后生世间第一法。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自性。问此忍智何缘。答俱观于下苦。下苦是欲界苦。彼苦俱观。

谓色无色苦  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  说是十六心

谓色无色苦者。色无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无碍道。苦比智解脱道。集灭道亦然者。集灭道谛亦以二忍为无碍道。二智为解脱道。此法无间等是说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顷为法无间等。无间等是见义。此十五心顷是见道。最后一心是修道。问何故三谛忍及智见道摄。道谛最后心修道摄耶。答修十六行道故。道比智相应修十六行。非见道修十六行道比智相续故。果道所摄。谓不应者不然。如尽智成者此则成。若此非分者无学道亦非分。略说三地。见地修地无学地。于此诸地建立人。如是义今当说。

随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随信行钝见  当知亦在中

随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见道十五心人。若利根说随法行。随法行故说随法行。不从他信故。随信行钝见当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钝根者说随信行。信他得度故。随信行者少观察。随法行者多观察。

随信随法行  若具烦恼缚
乃至五种断  当知向始果

此随信随法行人。若具烦恼缚。若一二三四五种断名向须陀洹果。烦恼上上等分别故立九品。彼若凡夫时未曾断一品名具缚。若断一品名不具缚。若断五品超升离生。欲界见苦断五品断苦法智得解脱证。乃至见道断五品断道法智得解脱证。欲界修道断五品断斯陀含果得解脱证。

六断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离欲至八地  是则第三向

六尽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断。此说向斯陀含果。离欲至八地是则第三向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离欲乃至无所有处尽。彼俱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于果
软见信解脱  利见名见到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于果者。第十六心名道比智相应彼起俱说住果。若须陀洹若斯陀含若阿那含。软见信解脱者。若软见入见道名随信行。彼住三果时名信解脱。利见名见到者。若利根入见道名随法行。彼住三果时名见到。见到信根胜信解脱。但以慧所勋故说见到。

非事诸烦恼  谓彼一切尽
乃至未进行  是名须陀洹

若见道断八十八结尽。是须陀洹果。乃至未集行。是名住须陀洹果。若方便断上上种。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种乃至五品断超升离生道比智起名须陀洹。非向斯陀含。以向彼果道。未一念现在前故。问断众多烦恼。何故世尊说三结尽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见疑爱恚慢无明。彼见道断六。五见及疑。彼见道断六使永尽。彼三转三随转。彼身见是转。边见是随转。戒取是转。见取是随转。疑是转。邪见是随转。已说转。当知已说随转。是故世尊说。三结尽是须陀洹。复次此诸烦恼。或一种二种四种。已说身见当知已说一种。已说戒取当知已说二种。已说疑当知已说四种。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缘无漏缘尽当知。此结已尽已知。乃至阿罗汉。犹有相似随转故。

未尽修道种  受生生死七
当知彼所说  极满须陀洹

彼须陀洹修道种未尽。彼极满当知七有。七生人间中阴生阴及欲界天。此总说七有。不过七故。如七叶树。问何故说七有。不增不减耶。答如七步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业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八。彼住增上忍时。除欲界七生。余一切生。得非数灭至竟不现在前。若人间超升离生人间满七天上者还天上满。中间圣道虽现在前。业力持故不般涅槃。问若满七生。佛不出世。彼云何得阿罗汉果。答有说。在家得阿罗汉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说。即彼形自出家。成就不坏净故。希望具足故。见恶行过故。是故须陀洹法不堕恶趣。又佛种性中生故。智火明净故。见境界过故。止观具足故。圣道药所勋故。如王大子。如内火增人。如巧便鱼。是故须陀洹不堕恶趣。凡夫虽不堕恶趣。以少及不定故不说。住正定聚故说定。必得涅槃故说趣正觉。七有者如前说。住者中阴。生者生阴。故说住生。更不受余生故名住苦边。不必一切须陀洹满七有也。

若断三四种  成就彼对治
余二生三生  是说名家家

三因缘故建立家家。谓烦恼断成就根及受生。烦恼断者。欲界修道断烦恼。三品四品断无有五品断名家家。若能断五品者。势力故必断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对治无漏诸根。受生者。或更受欲界。余二生三生。若三因缘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种家家。若天若人。天家家者。谓欲界天。或受二生三生。或受一天处种类身。或二或三。人家家者。谓人间身。或一天下或二或三。或一家或二或三。问家家有何义。答从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须陀洹胜者名家家。

六品烦恼断  见道断一切
是说斯陀含  谓彼未进行

若欲界修道断上三品中三品。及见道断一切尽住果未进行。名斯陀含。问斯陀含有何义。答于此命终生欲界天。一来人间而般涅槃。

若七八品断  成就对治根
余则受一生  是名一种子

若欲界修道断七品八品。及见道断一切尽。得彼对治无漏根。欲界余一生名一种子。三因缘一一不具非一种子。若天一种子受天一身而般涅槃。人间亦尔。余一生种子故说一种子。问何故八品断名一种子。五品断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犹生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不为障碍。一种子九品尽生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极作障碍。以是故说三处众生业极作恼乱。三处后当说。一种子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尽不还  当知有多种
或五及七八  或复说众多

九品尽不还者。见道断一切及欲界修道断九品结尽当知阿那含。问有尔所烦恼断。何故世尊说五下分结尽为阿那含耶。答一二四五种。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摄故。可恶卑下同义。复次二种下。界下及众生下。界下者欲界。众生下者凡夫。贪恚系故。下界者难度故。身见戒取疑系故。众生下如守门防逻故。圣人或先断二结或三结。集断故说五。不还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种。或五及七八或复说众多。是说阿那含五种者。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种。如契经说(中般涅槃三种者一如小迸木火二如小小迸热铁三如迸烧铁丸此即契经说)。四如前说。八者。五种如前说。又现法般涅槃无色界阿那含及不定人。色界五种根建立则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则二十。初禅有五。乃至第四禅亦五。种性建立则三十。中般涅槃有六种。谓退法种性。思法护法住法升进法不动法种性。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处所建立则八十。梵身天五。如是乃至阿迦腻吒天。种性根建立则九十。地种性建立则百二十。地种性根建立则三百六十。种性处建立则四百八十。种性处根建立则一千四百四十。记曰。

十五有二十  三十与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三百六十
四百八十种  千四百四十
如是广略说  摄受阿那含
根地及种性  处所广建立
随彼烦恼断  今当次第说